第190章 当年宣城事 今朝还真相(1/2)
《当年宣城事,今朝还真相——记汤宾尹当年被污强纳宣城施姓生员妻徐氏为妾之事》。
从太白楼赴宴归来,因今晚是与江流、汤宾尹同车而行,所以江河便没法再单独跑去镖局见王微,今日只能失约一日。
回到江宅之后,江河与汤宾尹、江流在厅中摒退下人,长谈一番后,回到自己书房,便取过稿纸,写下了一个超长的标题。
他打算把当年宣城那件事的事实真相写出来,还汤宾尹一个清白,也为其造番势,看是否能够引起朝廷注意,将其提前起复。
他并不是打算要烧冷灶,因为他压根儿就不想再科考入仕了,自然也就没必要在这方面太下功夫。
他这么做,主要是表达对汤宾尹的一种回报。毕竟汤宾尹在运作他到南京国子监读书这件事上,是出力铺了路的,也耗用了不少人情与面子。
而他事实上也不想到南京国子监去读书,做这个监生。但他又不好直接当面拒绝,那样一来,无疑是驳了汤宾尹的面子,会得罪这位当年的宣党大佬。
所以他打算以这件事来还汤宾尹的这份人情,看是否能够抵消。然后到时他再委婉提出,自已已经无意科举,谢绝婉拒掉汤宾尹的这份好意。这样两相抵消,他也同样算是对汤宾尹施恩了,也就不会因此而得罪汤宾尹。
不过在这个目的性中,他也不乏有想秉公报道,还原其中事实真像的想法。
在前世看汤宾尹资料时,江河原本还以为,这位宣党的党魁真就那么人品卑劣,真做了强纳宣城生员施大德之妻徐氏为妾的事,然后徐氏坚决不从,导致最后投河身死。
但当昨日汤宾尹出现在诗会上后,诗会上便也不免有人私下谈论起了汤宾尹当年在宣城的那件事,然后江河才从中听到些事实真相,才发现这件事并不像他所以为的那么简单。
后来他还私下问过江天一、许文哲这几个徽州本地人。因徽州与宣城相邻,他们却是也听说过不少这件事的传闻。虽然各自听来的版本中也有些出入,但却都说明了,当年与那徐贞女有瓜葛的根本就不是汤宾尹本人。而是汤宾尹的一位族叔,名叫汤泰。
汤泰,字一泰,所以也称汤一泰。其虽是汤宾尹族叔,但只是辈份大,实际上比汤宾尹还小两岁。
汤家乃是军户出身,在汤宾尹没高中榜眼做官时,汤家在宣城十分贫困,是个破落户。
不过汤泰却是早与徐贞女订下了婚约,不过因他本人并未进学读书,只是个寻常人。再加上当时汤宾尹刚高中,也尚还来不及发家。
所以后来有个叫施大德的县学生员也相中了徐贞女,施家在当地虽然非是大族,却也家资殷实。再加上施大德本人又是县学生员,当时已考中了秀才,前途自然比汤泰要好。故而施大德看中徐贞女后,派人上门提亲,徐家经过考虑,便选择要把徐贞女改嫁给施大德。
但汤泰在得知此事后,自然是不同意退婚。还宣称徐家真要一女二嫁,毁约失信,就到衙门里告他们,还搬出了族侄汤宾尹的名头来壮声势。
施家当时已给了徐家许多好处,徐家也不甘愿舍了施家,一番商量后,徐家便有人给徐贞女出主意。让她把汤泰约出来,然后假意装作要投河,好逼汤泰答应退婚,
不想在这过程中,一时失足没站稳,真掉水里淹死了,便因而引起了好大一场风波,甚至因而演变到了朝中的党争。
江河今晚在太白楼的宴会上,便已是想到了这个主意。所以回程时,他在马车上便向汤宾尹提了出来。
汤宾尹在听完他的提议后,自是欣然答应,还大为感激江河肯在下期的《薪华月报》上登载此事,为他还原事实真相与清白。
汤宾尹早已是看出了《薪华月报》的影响力,而且今日也听江流说起过《薪华月报》的售卖数据。
今日的结果还未曾统计出来,可单是昨日正式开卖的当日,便已总共售出了三千多份。再加上诗会现场赠出的那五百份,便已经是接近四千份。
跑除过其中有一人购买多份的,以眼下的数据来保守估计,《薪华月报》便已是至少有三千名读者。
而读过第一期的,等到第二期出来,其中的大部分自然也仍会购买阅读。毕竟最后那篇《射雕英雄传》的连载,确实勾人。很难有人在读过第一篇后,而忍下不去追第二篇的。
江河那日在诗会上曾说过,会临时加印一期《薪华月报》,并保证在十日内付印发行。
而等到十日之后,以《薪华月报》眼下的售卖量,恐怕早就已经突破万份,乃至数万份。
毕竟江河下一步,还要把《薪华月报》的售卖迅速铺及推广到徽州府的一府六县。加上整个徽州府的人口基数,十日内售卖出去上万份,完全不算什么难事。
所以等到第二期的《薪华月报》出来,销售量便早已过万,届时所造成的影响只会更大。
而且江河在马车上还曾特意说了,等到第二期发行时,也会派人到宣城开设薪华报社的分社,以做到与徽州同步发售。
这样一来,直接精准覆盖宣城,便更加能够在宣城百姓与士绅当中,洗清他当年所受的冤屈,为他在老家重塑声名与口碑。
所以当时在想到这个结果后,汤宾尹当真是激动莫名,差点儿都要老泪纵横,甚至都十分郑重地要当场给江河行礼了。还是江河与江流连忙一起上前拦住,才没让这位宣党大佬给拜下去。
在汤宾尹答应后,回到江宅,江河便在厅中摒退了下人,当场为汤宾尹做了一个现场采坊,好完全了解这件事的始末。
毕竟汤宾尹是当事人,自然了解的更加清楚。而江河之前在诗会上听说的,都只是个大概,有所不全。
他既然决定要写这件事,自然需要把事情从头到尾了解清楚。做新闻就要实事求是,同时他也要避免被人在这事上抓住把柄而攻讦。
在汤宾尹的讲述中,江河终于清楚了解了这件事的始末与真相。并且在汤宾尹的讲述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参与其中。
此人名叫徐元太,字汝贤,号华阳。乃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同样也是宣城人,并且徐家还是当地大族,据说从南唐时期就已定居宣城,家业庞大,累世簪缨,人丁众多,其宣城家乡东乡有“满山贡,遍地徐”的说法,便可见徐家的家世庞大。
徐元太曾做过魏县知县、吏部主事、顺天府尹。巡抚四川时,还曾调兵遣将镇压过当地土民之乱。后来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并在尚书位上致仕,所以宣城当地人多称其为徐尚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