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权臣:从嘉靖朝科举开始 > 第359章 国子监改革

第359章 国子监改革(2/2)

目录

其二,教规松弛。

诸多教官怠于职守,教学敷衍,考核形同虚设,学生即便庸碌,亦能安然结业,求学热情消磨殆尽。

臣曾听闻,有教官数月不曾踏入监中,学生课业无人督导,遇到疑难问题也无处请教。

如此这般,学生们如何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又如何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其三,奢靡成风。

部分监生出身富贵,沉溺享乐,攀比成习,不思进取,不仅荒废自身学业,更将不良风气蔓延至整个国子监。

美酒佳肴、华服骏马,在监中屡见不鲜。

他们相互攀比谁的衣服更华丽,谁的马车更奢华,全然忘却了治学初衷。

这种奢靡之风,如同瘟疫一般,侵蚀着国子监的每一个角落。

其四,勋贵子弟肆意妄为。

此辈凭借荫封入监,多有顽劣之徒,打架斗殴、旷课逃考之事屡见不鲜,国子监清誉受损,贤才望而却步,沦为乌烟瘴气之所。

臣还听闻,有勋贵子弟在监中豢养恶仆,横行霸道,欺压其他学子。那些寒门学子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长此以往,国子监将再无贤才愿意前来。

微臣愿竭尽所能,重塑国子监昔日辉煌,使之重为朝廷储才之地。”

“既然如此,爱卿勉励为之便好!”

对于这些问题,嘉靖当然清楚,而且了解的比王远更深刻,但是他却无心改变这一切。

所以听了王远的话,只觉得有些无趣。

听王远说完,正准备打发他离开,就在这时王远继续说道:

“陛下可曾听过孟母三迁的事情?”

嘉靖这下来了兴趣,知道王远后面还有话语没说完:“自然知晓!不过这和国子监有何关系?”

“这自然是有关系的,孟子的母亲为给孟子提供良好学习环境,三次迁居,最后搬到学宫附近。

此外,齐国稷下学宫周边因求学者众多,房价较临淄其他区域高出2到3倍。

到了汉代,太学设立后,长安城南形成“槐市”学术圈,太学周边住宅月租是普通民宅的3倍,且需“先纳质钱二千”,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地产金融化的先河。

由此也能看出,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学子十分重要。

而到了我朝也是这般,国子监附近的房价,可是京师其他地方房价的三至四倍之多!”

这下嘉靖果然被吸引了注意,对于各地房价不同之事,嘉靖还真没仔细思考过。

现在仔细琢磨一番,也觉得是个商机:

“爱卿的意思是在国子监附近多买些房产,卖给那些在国子监的学子?”

王远缓缓摇了摇头:“非也,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都知晓,国子监附近的房价依然很高,便是买来重新卖出,恐怕也赚不得多少银钱。

更有甚者,那些买了房产之人恐怕也并不想脱手。毕竟哪家没有想科举之人?”

其实王远这也没说实话,国子监现在的房价还不是最高的。

毕竟王远的改革办法有很多,只要把国子监的种种恶习改掉,声望大增之后想来读书之人只会更多。

其次将入学名额和学区房挂钩,国子监附近的房价,至少能涨上十余倍。

不过王远却不想这样做,因为这只是一锤子买卖,卖完了房子可就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他王远可想在国子监这位置上,多待上几年。

当然,更重要的就是,王远不想和其他人发生利益冲突。能在国子监附近买房的都是哪些人?

勋贵、外戚、官员,当然可能还有少部分大商人……

这些哪有好相与之人,哪怕是大商人,他们能在官员、勋贵、外戚中抢下部分房屋。

那必定是有靠山之人,王远也犯不着得罪他们。

嘉靖听后兴趣更加浓厚,既然和他想的不一样,莫非还有其他挣钱的门道?

“先前听爱卿所说,是打算改变国子监如今的风气,不知爱卿打算如何更改?”

“欲改国子监积弊,需从三方面着手。”王远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

“其一,整饬师资。

如今国子监教官多为老翰林,虽饱读诗书,却鲜有声望。学问之道,非朝夕可辨,故而学子多有轻慢。

微臣欲广征民间大儒入监,定期举办讲会,以辩明学识,令学子知晓师者之渊博。”

嘉靖皇帝微微眯眼,思索片刻,提出疑虑:“民间大儒虽有学问,然无官身,恐难服众。且若大量启用民间之人,朝堂之上恐有非议。”

王远早有准备,朗声道:“陛下圣虑深远。微臣以为,可先聘其为客座讲师,以观其教学成效。

若确有真才实学,再奏请授予官职。如此循序渐进,既可得贤才,又可服人心。

且民间大儒不拘泥于传统教学之法,或能为国子监带来新的气象,激发学子的学习热情。

再者,此举亦可向天下彰显陛下求贤若渴之心,必能引得更多有才之士为朝廷效力。”

嘉靖皇帝满意地点点头,示意王远继续。

“其二,严立规制。

如今国子监管理混乱,教官旷职,学子放纵,却无惩处之法。微臣将制定严明校规,对师生一视同仁。

违规者。

轻则罚抄经典、作悔过书。

重则记过、除名。

同时,在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之下。

再设甲、乙、丙、丁四院。

新生入丁院,若能三次名列前茅,便可升院。入甲院者,若是通过六堂考核,便可入六堂学习。

为防学子懈怠,连续三月末位者,降院处置。

如此一来,学子们便有了明确的目标与竞争意识,学风自会焕然一新。”

“如此严格,恐遭抵触。尤其是那些勋贵子弟,恐怕不会轻易服从。”嘉靖皇帝似有疑虑,皱起了眉头。

王远神色坚定:“陛下,严师方能出高徒。若不加以约束,国子监难有起色。

且学子皆为求上进而来,只要规则公正,必能服众。

臣会设立学政监察处,专门监督校规执行情况,确保公正公平,让学子们心服口服。

至于勋贵子弟,臣定当秉公处理,绝不姑息。若有不服者,可请陛下圣裁,以彰显陛下威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