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汉唐会话(2/2)
这里的人口并不算多,城墙和规模也不如大唐的那般高大宏伟、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商贸活动并不繁荣,甚至可以说是绝迹,完全没有长安那种包罗万象、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这座都城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军事要塞,默默地拱卫着皇宫,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
当使团到来时,自然有人出来迎接。
车马缓缓驶入城中,朝着皇宫疾驰而去。
到了宫门,从为首的车驾中走下两人。
其中一人年纪尚轻,胖乎乎的,模样十分讨喜,他正是大唐皇子李泰。
另一人面容威严,身姿挺拔如松,眼神锐利如鹰,正是房玄龄。
“房师,这大汉长安也不过如此,远不如我大唐的繁华富庶!”一路走来,李泰不停地指指点点,言语中流露出一丝不屑。
然而,他的话语却被房玄龄及时制止。
此刻身处大汉皇宫,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严密的监视之下,无论是否能被听到看到,都必须格外注意言行举止。
按照大汉的礼仪,两人进入宫殿。
一踏入殿内,便能看到皇宫内外的群臣并立,他们的目光如炬,紧紧地注视着二人,一道无形的威压扑面而来。
房玄龄和李泰二人没有抬头直视,纷纷拱手拜道:
“大唐房玄龄参见汉皇。”
“大唐皇子李泰参见汉皇。”
刘彻微微抬眼,眼神平静,语气平淡地说道:“平身吧!”一种无法抗拒的威严散发而出。
两国使者,汉人也不可能让他们直接跪下参拜,这等好面子却无实质利益之事,大汉是不会做的。
而后,李泰为代表,奉上礼物,行各种礼仪,前前后后,麻烦却也规整严密,一套下来气氛也融洽了。
到了这时,早朝就此结束,使臣交涉这等大事绝不可能在早朝上确立细节,其大都是私下商议,而后在朝会确定。
早朝,更多的是宣扬某种态度,表达一种礼遇罢了。
····
大唐使者踏入宫殿,殿内气氛庄严肃穆,董仲舒等众人皆正襟危坐。
此刻,礼节虽简化了许多,但仍透着一股庄重。
终于,房玄龄开口了,声音沉稳而有力:
“大汉派遣霍将军越过中海,绕过辽国去进攻宋国,此举着实有些冒险。我唐国曾与辽国交战,深知其实力深不可测,不可用常理来推断。还望汉皇三思而后行,谨慎行事。”
此时,众人皆放下了架子,毕竟东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尽管历史有所断层,前后不连贯,但那种血脉相连的亲切感依然存在。
很多时候,刘彻并不将敌国视为异族,李世民亦是如此。
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需要谨慎对待。
汉人明白,一个异族政权或许无法对他们构成威胁,但若是自己人的政权,那种大一统的思维则是必不可少的。
刘彻罕见地亲自解释道:“朕深知其中利害,然而辽国始终是无法回避的。收复曹操之后,大汉得到了不少精兵良将,自然要尝试一番。”
其显然早已深思熟虑。
到了这个时候,他向房玄龄解释,实际上也是在向大唐解释,他心里很清楚。
在军事合作的环节上,最好是两国各派专人,将细节谈清楚。
房玄龄心中不禁一叹,他理解大汉的想法,这与当初的大唐何其相似。当一个王朝处于军事顶峰时期,又怎能强行约束自己,变得小心翼翼呢?
然而,现实却如此残酷,他们多年来屡试不爽的战法,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成为了敌人的把柄,溃败似乎已成定局。
“海东域一战,大唐不会干涉,但还望大汉能够谨慎应对。必要时,大唐会派兵援助。”
房玄龄的话语中透着诚恳。
“我主认为,对辽国不可正面硬抗,甚至连试探也无必要。两国吞并北域不过一年,理应先休养生息,积蓄战力,等待机遇。”
房玄龄再次行礼,言辞恳切。
刘彻虽也有些许好大喜功,却也是明理之人,大唐试探过之后,又如此说,必然是有过惨痛教训了,但他也有信心:
“朕派霍去病那小子率新扩张的骠骑军试试手,听曹操说,那两万骠骑军已经达到了史诗级,面对辽国的精锐大军,也能从容突围。”
在战前,刘彻早已与曹操谈论过无数次,对于神话三国如何作战,军队的等级,汉军与辽军之间的差别都做了了解。
而且还选用曹魏原先精锐军队,在霍去病训练之下扩充骠骑军。
大汉的骠骑军本能在史诗级,是那汉罗马秘境的巅峰,现在吸收了魏国百姓,有了更为优质的兵源,战力增强不少。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期待大汉的好消息了。”房玄龄不再多劝,汉军在开战前,肯定是做出的充分准备的。
他们也没有必要处处考虑到,大唐又不是大汉,唐皇也非汉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