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朱五六:诸葛亮是懂人情世故的(2/2)
听到动静,一个穿着粗布裙的妇人迎了出来,手里还攥着根缝衣针。
“客官是要住店?”
“叨扰了。”
朱五六拱手。
“我们是从外来的商人,想借宿一晚,多给房钱。”
妇人笑着往里让。
“看客官说的,钱够吃就行。当家的在地里浇菜,我去叫他。”
说话间,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扛着锄头回来了,见了朱五六,憨厚地咧咧嘴。
“客官别嫌弃,家里简陋。”
朱五六摆摆手。
“哪里的话,这样的院子,比长安的府邸自在多了。”
晚饭是糙米饭配着炒青菜、腌黄瓜,还有一碗鸡蛋羹,说是给 “远客补补”。
朱五六吃得香甜,比御膳房的山珍海味还对胃口。席间,王老实说起今年的收成,眼睛发亮。
“托陛下的福,今年的税定得合理,考绩司的官爷还教咱种新谷种,亩产多了两成!这鸡蛋羹,搁往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
“陛下的新政,你们都觉得好?”
朱五六故意问。
“好!咋不好!”
王老实放下筷子。
“以前当官的,见了咱就像见了肥羊。如今不一样了,上次里正克扣了咱的赈灾粮,考绩司的官爷来了,不仅把粮追回来,还把他撸了!现在的官,见了咱都客客气气的,生怕咱去考绩司告状!”
妇人在一旁搭话。
“可不是嘛,连咱村的李寡妇,都敢去县衙告那调戏她的劣绅了。县太爷亲自判的案,还赏了李寡妇两匹布,说是‘维护妇道有功’。”
朱五六听得心头暖热,正想说些什么,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
一个穿着浅绿色布裙的姑娘端着个陶碗进来,辫子上还别着朵小雏菊。
“爹,娘,我给张奶奶送完药回来了。”
姑娘约莫十六七岁,眉眼弯弯,皮肤是健康的麦色,笑起来时,眼角有颗小小的痣。见了朱五六,她愣了一下,连忙低下头,把陶碗放在灶台上。
“家里来客人了?”
“这是咱闺女,叫阿秀。”
王老实笑着介绍。
“刚从镇上学医的先生那里回来,给村里的老人瞧病不要钱,说是考绩司的官爷夸她行善积德,能给家里积福。”
阿秀被夸得脸通红,小声道。
“我去给客官烧点热水。”
转身时,裙摆扫过门槛,带起一阵淡淡的皂角香。
朱五六看着她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农家小院的灯光,比紫宸殿的宫灯还要亮堂。
......
回到长安时,已是三日后的清晨。
朱五六换下锦袍,穿上龙袍,坐在紫宸殿的龙椅上,听着李德全禀报这几日的政务。
江南的堤坝修好了,漠北的战马配足了粮草,连翰林院新修的《农桑要术》都得了考绩司的 “优” 评。
“陛下,诸葛先生已在殿外候着了。”
李德全低声道。
“宣。”
诸葛亮进来时,手里捧着个紫檀木盒子。
“陛下私访归来,想必对民间事有了新的体察。臣这几日与吏部商议,觉得有件事,该提上日程了。”
朱五六挑眉:“先生请讲。”
诸葛亮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叠画像,上面都是些眉目清秀的女子。
“陛下登基已有五年,后宫空虚。如今吏治清明,四海升平,正是充实后宫、绵延子嗣之时。臣已让各地官府甄选良家女子,这些是初选的名册,陛下可过目。”
朱五六拿起一幅画像,画中女子的眉眼,竟有几分像杏花村的阿秀。他忽然笑了:“先生倒是懂朕的心思。”
诸葛亮躬身道。
“陛下以雷霆手段整顿吏治,以考绩定禄激励百官,如今国泰民安,也该顾及自身。自古帝王,不仅要治天下,也要安家室。后宫充盈,方能彰显天家气象。”
“说得好。”
朱五六把画像放回盒中。
“就按先生说的办。告诉各地,不必选那些门第显赫的,只要品行端正、性情温和便好。朕要的是能与朕同享这太平的人,不是只会描眉画眼的摆设。”
“臣遵旨。”
诸葛亮顿了顿,又道。
“臣听闻,陛下在新丰镇,见了位医术高明的农家女?”
朱五六一愣,随即笑道。
“李德全这嘴,比宫里的漏风窗还不严实。”
“并非李德全所言。是考绩司的密报,说杏花村有位姑娘,免费为村民诊病,考绩司已将她列为‘乡贤典范’。陛下若是喜欢,可将她接入宫中,既能侍奉左右,也能彰显陛下体恤民间的心意。”
朱五六望着殿外的阳光,心里那点在农家小院升起的涟漪,忽然变成了潺潺的溪流。
他想起阿秀端着药碗时的认真,想起她辫子上的小雏菊,想起王老实说 “闺女能给家里积福” 时的骄傲。
“不必了。”
朱五六轻声道。
“让她在村里好好行医吧。宫里的规矩多,会拘束了她。”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陛下圣明。”
朱五六拿起案上的考绩册,上面记录着各地的新变化:新丰镇的酒肆添了新桌,杏花村的织布机多了三台,连最偏远的岭南,都有人开始学着种三岛的桑苗。
他忽然明白,这天下的安稳,从来不只靠龙椅上的威严,也靠市井里的吆喝,靠织机上的丝线,靠农家姑娘辫子上的小雏菊。
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声音、这些丝线、这些花朵,都能自在地生长。
紫宸殿外的金桂又开了,香气飘进殿内,混着龙涎香的味道,竟有种奇异的安宁。朱五六拿起朱笔,在考绩册上写下。
“百姓安乐,便是最大的绩禄。”
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他的龙袍上,暖得像杏花村那个有着皂角香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