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集体农庄(2/2)
听了哈克的话,戈辉愣了一下,然后伸手按下了茶几上的红色按键。
戈辉起身,很客气地说道:“时间差不多了,有机会下次再谈吧!”
高见推门而入,帮哈克拉开了会客室的门。
额?什么情况?我说什么了?我才说两句话!直到他被请出会客室,走在12米宽,160米长的大理石长廊里,踩着大理石地板,他似乎懂了,美国似乎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样,在这里高高在上了。
美国领事哈克带着满腹心事离开了总督府。
在哈克离开后不久,孙再芝的龙旗星耀驶进总督府,缓缓停在一号楼的正门前,四根方形石柱,顶天立地。
戈辉走下台阶,亲自帮孙再芝拉开车门,带着孙再芝,一边往里走,一边随意地聊着。
直到落座,孙再芝看着高见上茶离开后,感叹道:“你选副官、秘书,只选最帅的是吗?据我了解,以前的田劲,后来的东北,再后来的兰方舟,现在的高见,都帅得让人嫉妒啊!”
“这样不对吗?我的秘书可代表着总督府的形象,不师行吗?”戈辉反问:“朱至信在外面呢!看来你也有想法了。”
孙再芝摆手,说道:“我就是好奇而已。”
“孙先生过来找我,肯定有要事相谈了。”戈辉说道。
“是的”孙再芝说道:“现在北方特区的行政中心搬到了新奉天,朝阳和锦州港区怎么办?一直由特区政府直管吗?还有其它城市,哈尔滨、宽城、辽阳、大连,这些一直是特区政府设立代表处,直接管理,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直接管理的迟滞性越来越明显,很多事情不能第一时间处理,为后续的处理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北方特区一直在直接管理所有城市,因为很多城市用后世的标准,最多算是小型县城,规模很小,专门安排一个市长有点多余了。同时,也没有相关的人才。在戈辉的概念中,管理城市可不是以前清廷的放羊式管理,要像后世那样。
“孙先生的意思呢?”戈辉问道。
“设立市长,由市长直接管理城市,并向特区政府负责。”孙再芝说道。
“好吧!”戈辉同意了:“改日,我们二十人坐一起商量一下。然后,我让王超辉安排人去当市长。”
额?孙再芝愣了,不解道:“为什么由军方派人去当市长?”
“军人办事,雷厉风行,也只有军人,我才信得过。只有军人当市长,才有能力调动当地的快速反应旅。”戈辉说道:“市长,一正三副,府方可以安排副市长。”
孙再芝强调道:“管理城市,不是管理军队,军人不适合。”
“孙先生觉得我管理不好北方特区吗?”戈辉问道:“我是军人,我行,我
孙再芝摇头,说道:“你是你,别人是别人,整个龙国,整个北方特区,就一个你,我没有看到第二个有像你这么优秀的人。”
“你只是没看到,不等于不存在。”戈辉淡淡地说道:“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直在这方面锻炼他们,这也是旬悦明为什么能成为总督办公厅主任的原因。”
孙再芝张了两次嘴,但都没有发出声音,他知道,他坚持也没用,只能先这样了,三个副职,也很好。
“三天后,二十人管理团队,在我这儿开会。”戈辉直接定了日期。
孙再芝点头,他还能说什么呢!在北方特区,戈辉拍板的事情,几乎很难改变。于是他换了一个话题,说道:“现在北方特区总人口超过五千万了,这还不算派到海外的,不算香港地区的。我想说的是,北方特区的耕地,究竟应该怎么分,特区政府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是啊!”戈辉也感叹,说道:“北方特区的耕地,应该怎么分?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户农民很难应对较大的自然灾害,再比如农用机械,先不说买不买得起,一户一个,如果附近没有大工程,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这是巨大的浪费。”
“但这是最公平的办法,按户分配,这样才能实现耕者有其田。”孙再芝说道:“但是随着外来移民的越来越多,北方特区的土地明显不够用了。”
“继续往北送,北边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虽然很冷,只能种成熟期短,耐寒的农作物,但毕竟比没地强多了。”戈辉说道:“另外,科尔沁草原一带,也可以发展成耕地,还有很多小丘陵地带,全部推平,变成耕地。”
戈辉越想越觉得可行,于是强调:“凡是可以进行农业生产的地方,没条件就创造条件,不平的地方推平,能种地的尽量种地。”
“要是这样的话,成本就太高了,最后免费分给农民,特区政府什么也拿不到。”孙再芝说道:“特区财政一直不宽裕,这样只能更加拮据。”
“怎么分配钱是你的事,总之就要这样做,我们要用推土机,推出高标准农田。”戈辉认真地说道:“搞好农业生产,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肯定没错。”
孙再芝无奈点头,这样说确实没毛病。
戈辉继续道:“再说,等袋鼠大陆的划界问题结束,未来,那里至少能吸收一到两千万人口。然后是东非海外领地,那里吸收两到三千万人口,完全没问题。”
戈辉的手指习惯性的轻戳两下桌面,说道:“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人口不够用。”
“我们把话说远了”孙再芝决定拉回话题:“袋鼠大陆和东非海外领地都太远,眼前的耕地分配问题才是问题。”
戈辉想一下说道:“你知道,以前宽城附近的战俘营吗?”
孙再芝点头,最好的地块被战俘营占了,他能不知道吗?
戈辉说道:“现在战俘营变成了集体农庄,有少量的曾经的战俘,现在都变成特区预备公民了,因为他们和龙国女人结婚了,改龙国姓,生了孩子。”
“集体农庄?”孙再芝不懂:“什么意思?”
“目前,虽然依然属于军方,但是已经让他们独立经营了。”戈辉介绍道:“宽城郊外的集体农庄里,有少量的沙俄战俘转变的预备公民,绝大部分是新移民,这里每一户都分配了土地,这些土地又是他们在集体农庄的股份。”
“股份?”孙再芝惊讶道:“军方用开公司的方式管理他们?”
戈辉摇头,然后说道:“集体农庄是我的一个大胆尝试,以集体的力量应对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应对各种不确定的问题。像是一户人家买不起的东方红拖拉机,集体农庄就买得起,有些一户人家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农庄确能轻松解决。一户人家开不了的工厂,集体农庄就可以轻松搞定。个人贷不了的款,集体农庄可以。”
孙再芝凝眉思考,眉心挤成了一个川字,他不确定这样好不好,农庄里的管理者会不会成为作威作福的地主老爷。
戈辉进一步解释道:“农庄里的管理者是主任,还有三位副主任,都是农庄里的人集体选出来的,任期三年,每年被评价一次,超过半数不满意,就必须换掉。而且,他们需要参加同样的劳动,只在休息时间,干他们必须干的管理工作,当然,他们的收入也更高一些。”
孙再芝想了一会儿,说道:“我要去看看那里。”
戈辉点头,说道:“我就不去了。”
孙再芝离开了总督府直接去火车站,坐上俄式宽轨列车,他要去宽城子。
去宽城子干什么?当然是去看集体农庄。
三天后,戈辉办公室隔壁的总督会议室里,二十人管理团队全部落座。
“今天谈一下特区城市的管理问题。”戈辉说道:“随着人口的增加,特区的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以前的直管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情况了,孙先生认为,应该由市长管理城市,然后向特区政府负责。”
当然没人反对了,都表示赞成。对他们来说,自己人有机会成为市长,至少可以安插进城市的管理部门。
但戈辉接下来的话,才是重点:“总政治部选派合适的人去当市长,三个副市长,由你们推荐。”
除了宁远和戈辉之外,其他人都对三个副市长有想法。
今天的会议,在各种同意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