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辨人心,谋后着(2/2)
嬴政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其中《十二月纪》所述,君王施政当法天则地,顺四时之序,‘春生布德,夏长课农,秋收严法,冬藏休养’,此等顺应天时的治国之序,深合自然之道,可为镜鉴;
《八览》、《六论》中关于天文地理、人事邦国、君臣兵略的论述,多有可取之处,并非空谈虚言;
乃至《士容》、《务本》中强调的求贤、安民之道,其言‘欲成大业,必待贤士辅弼如北辰’,‘欲固江山,必先安黎民,使耕者有其田,居者安其庐’,更是治国安邦之根基之论。”
嬴政的声音渐渐平缓,带着一种客观的审视:“此书,非为无用之物。寡人已命刘高将其收入金匮石室,置于兰台高阁,妥善封存。
待天下一统,海内承平,宇内再无兵戈之时,或可取其精要,择其善者而用之,以为治国之鉴。
吕不韦…最后终是为大秦,留下了一笔关于‘文治’的遗产。”
闻言,秦臻心中了然。
嬴政的承认是有限的,是将其定位为未来“可能有用”的参考书,而非当下强秦、东出、一统天下的根本纲领。
这已是《吕氏春秋》在崇尚纯粹法制的嬴政时代所能得到的最好归宿。
它被认可了价值,但也清晰地被划定了界限。
“大王圣明。”
秦臻缓缓道:“吕相一生功过是非,自有后世青史评说。然其临别之际,将心血托付,亦显其心系大秦文治。
如今他悄然离都,不欲兴师动众。臣以为…待其离城之时,臣可代大王,亲往城门相送一程。”
他看向嬴政,语气诚恳,条理分明:
“此举有三益:其一,彰显大王胸襟气度,念及旧臣昔年拥立、辅政之微劳,不因其失势而苛待冷落,昭示君王仁德,恩义不忘;
其二,安吕相之心,使其知晓心血未被弃如敝履,而是珍藏于王室秘府,或能稍慰其郁郁之志;
其三,亦可昭示天下臣民,大王非刻薄寡恩之君,有功者虽去,其功不没,为国效力者终有善果。于稳定朝野人心,亦有益处。”
嬴政注视着秦臻,殿内再次陷入沉寂。
许久,嬴政才微微点头,声音听不出喜怒:“先生思虑周全,那便依先生所言,替寡人送他一程,以全…君臣之谊。”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组织最后的辞句:
“告诉他,《吕氏春秋》,寡人已阅,置于金匮石室,后世自有公论。其中微言大义,亦自有后人品评。望他…归隐洛邑封地,颐养天年,莫问咸阳风云。”
“喏!臣遵旨。”秦臻躬身应道。
随后,嬴政挥了挥手:“夜深了,先生也回去歇息吧。明日朝堂之上,必有好戏开场。”
言罢,他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待秦臻离开兴乐宫大殿后,嬴政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大殿中,身影在宫灯下显得有些孤寂。
他的手指再次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那节奏缓慢而坚定,如同战鼓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