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衡水市吉祥公园(1/2)
夕阳的金辉为衡水市吉祥公园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走在洒满落叶的林荫道上,脚下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是秋姑娘在低声吟唱。
时隔数月,他们又来到了这里。上一次还是初春,枝头刚冒出嫩绿的新芽,如今已是深秋,枫叶如火,银杏似金,整个公园都沉浸在一片绚烂的色彩之中。
“记得吗?上次我们来,这里的牡丹开得正艳。”陈晓阳指着不远处一片已经凋零的花坛,眼中带着笑意,“你还说,这牡丹雍容华贵,倒有几分像你。”
顾倾城脸颊微红,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就你嘴甜。不过,这秋天的景致,倒也别有一番风味。你看那爬山虎,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她伸出手指,指向不远处一堵爬满了红色藤蔓的墙壁,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们沿着蜿蜒的小径慢慢前行,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甜香,沁人心脾。公园里很热闹,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在悠闲地打着太极拳,一招一式,舒缓而有力;不远处的空地上,几位大妈正随着欢快的音乐跳着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有父母带着孩子在草坪上嬉戏,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洒满了整个公园。
“找个地方坐会儿吧?”陈晓阳提议道,目光落在了湖边的一排长椅上。
顾倾城点点头。两人在一张临湖的长椅上坐下。湖面波光粼粼,夕阳的倒影在水中轻轻晃动,偶尔有晚归的鸟儿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远处的拱桥静静地卧在湖面上,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圆形。
“时间过得真快,”顾倾城轻轻叹了口气,眼神有些悠远,“感觉上次来这里就像昨天一样。”
“是啊,”陈晓阳看着她的侧脸,夕阳的光芒柔和地洒在她的发梢,“但每一次来,都有不同的心情,看到不同的风景。就像我们,也一直在往前走,不是吗?”
顾倾城转过头,对上他温柔的目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微微一笑:“嗯,一直在往前走。有你在身边,真好。”
一阵秋风吹过,带来了丝丝凉意,也吹落了几片金黄的银杏叶,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缓缓落在他们的肩头和脚边。陈晓阳伸出手,轻轻拂去顾倾城发间的一片落叶,动作轻柔而自然。
他们不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享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远处的喧嚣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开,只剩下彼此的呼吸和心跳,以及风吹过树叶的簌簌声。吉祥公园的秋色,因为这份重逢与陪伴,显得格外动人。他们知道,这一刻的美好,将会成为心底又一段珍贵的记忆,如同这公园的四季更迭,每一次回首,都有不同的韵味。
秋日的阳光带着一丝慵懒,透过衡水市深州市粮仓博物馆古朴的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站在博物馆那扇厚重的木门前,门上铜环在岁月的摩挲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承载的千年农耕文明与粮食故事。
“还记得上次来,还是几年前,那会儿这里似乎刚布展不久,许多细节还在完善。”陈晓阳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目光中带着几分期待与回忆,伸手轻轻推开了木门。门轴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像是时光的叹息,将两人引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沉淀的世界。
顾倾城一袭素雅的棉麻长裙,长发简单地挽在脑后,更显清丽脱俗。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淡淡的谷物清香与旧木的味道,“是啊,变化应该不小。我一直对古代的仓储智慧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深州这样的农业大市,粮仓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
踏入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生动再现了深州地区从远古先民刀耕火种、采集狩猎,到后世开垦良田、颗粒归仓的壮阔历史画卷。灯光柔和地打在浮雕上,人物的表情、劳作的姿态栩栩如生。
“你看这里,”顾倾城指着浮雕中一处描绘古人用陶罐储存粮食的场景,“这应该是最早的‘粮仓’雏形了吧?从简单的容器到后来复杂的仓廪系统,人类对抗饥饿、保障生存的智慧真是令人惊叹。”
陈晓阳点点头,目光被旁边展柜中陈列的几件新石器时代的陶鬲、陶罐吸引,“没错,这些出土的文物就是最好的见证。你看这件陶仓模型,虽然小巧,但是结构已经很讲究了,有通风口,还有防止鼠患的设计。”他凑近玻璃,仔细观察着文物旁边的说明牌,“汉代的‘常平仓’制度,就是国家调控粮食、稳定物价的重要举措,深州作为重要的产粮区,当年的粮仓规模一定非常可观。”
两人一边走,一边看,不时停下脚步低声交流。在“历代粮仓形制”展区,微缩景观复原了不同朝代的粮仓样式:从周代的“委积”,到隋唐的“含嘉仓”,再到明清时期深州本地的“义仓”、“社仓”。那些高大的仓房模型,有的设有防潮的台基,有的配备了通风的窗棂,有的还设计了便于计量和取粮的通道,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
“这个深州清代义仓的模型做得真精致,”顾倾城指着一个带有院落和门楼的模型说,“旁边的文字介绍说,当时义仓由地方士绅管理,丰年储粮,荒年赈济,在稳定地方社会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陈晓阳则对展柜中一组古代粮食加工工具更感兴趣,“你看这些石磨、风车、碾子,都是咱们老祖宗加工粮食的好帮手。以前在农村老家,我还见过类似的老物件,只是没想到它们有这么悠久的历史。”
转过一个弯,展区的主题切换到了“近代粮食生产与仓储变革”。黑白照片记录了民国时期深州地区农民劳作的场景,锈迹斑斑的旧式农具、粮票、布票等展品,将两人的思绪拉回了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
“粮票!”顾倾城拿起一张放大的粮票复制品,“我小时候听父母讲过,那时候买粮食都得凭这个,真是时代的印记啊。”
“是啊,”陈晓阳感慨道,“现在物资极大丰富,超市里琳琅满目,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这背后,是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有力保障。”
最后,两人来到了现代粮仓的多媒体展示区。巨大的屏幕上,现代化的智能粮库尽收眼底:高大的钢结构仓房、自动化的装卸设备、精准的温湿度控制系统、无人机巡仓……科技感十足的画面与之前古朴的粮仓模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真是日新月异啊,”顾倾城看着屏幕上粮食从收割、运输、仓储到加工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眼中闪烁着赞叹的光芒,“古代粮仓靠的是经验和人力,现代粮仓则更多地依赖科技和数据,这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更有效地保障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