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梦回春秋当大王 > 第227章 姬长伯长子姬阳

第227章 姬长伯长子姬阳(2/2)

目录

“另,飞鸽传书卫宛、吕熊,命其坚守营垒,稳住阵脚,伺机而动,不得再贸然出击!”

“再派快马,持本王令牌,调动驻守丹阳的邓麋部,分兵北上陉城!再令王叔姬子越暂停与楚国的冲突,暂时议和!防止腹背受敌,先集中力量解决郑国之危!”

汉王的命令以最快的速度传向了各方。

在汉国都城江州,喜悦的气氛尚未完全散去,战争的阴云已再次笼罩。

姬长伯深知,此刻任何一丝犹豫都可能让前线局势彻底崩溃。

他一方面公开表彰王子诞生之喜,以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几乎彻夜不眠地与核心重臣商讨应对之策,一道道调兵、筹粮的命令从宫中发出。

上庸,这座汉国北境的军事重镇,瞬间成为了救援的前哨。

鲍季平接到王命后,立刻行动。

他不仅迅速集结了上庸本身的守军和预备队,还凭借其多年的威望和人脉,紧急征调了附近城邑的兵员与物资。

一支由战车、步卒和少量骑兵组成的混编援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初具规模,只待粮草齐备,便可北上。

丹阳的邓麋接到命令后,却陷入了两难。他麾下的部队主要任务是防御北面、东面的潜在威胁,同时镇压新征服地区可能出现的反复。

若分兵北上陉城,自身防务必然吃紧。但王命难违,且陉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邓麋权衡再三,最终选派了一支精干的偏师,由其麾下一员悍将率领,携带攻城器械,沿着汉水谷地急速向陉城方向挺进,试图重新夺回这个关键的突破口。

而在南方边境,接到命令的王叔姬子越面对正蠢蠢欲动的楚军,心中满是不甘,却也不得不执行王命。

他以强硬的姿态摆出决一死战的阵势,然后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楚营,提出暂时休兵议和。

楚王对汉国内部的危机心知肚明,本欲趁机发难,但见姬子越军容严整,无隙可乘,又顾忌到背后吴、越国两国的威胁,最终勉强同意了暂时搁置争议。

姬子越得以迅速抽调部分精锐北上,作为战略预备队。

然而,远水难解近渴。此刻,压力最大的依然是身处宛丘前线的卫宛和吕熊。

卫宛的中军大营,气氛凝重。

褒英被围、陉城失守的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

郑军显然抓住了这个机会,被围在宛丘城内的守军与外部的勤王之师联络愈发频繁,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变成了有组织的反扑。

卫宛严格执行了汉王“坚守营垒,稳住阵脚”的命令,他利用营寨的防御工事,一次次击退了郑军的联合进攻。

但汉军失去了战场主动权,从猎手变成了猎物,士气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将军,难道我们就眼睁睁看着褒将军他们……”一员年轻将领忍不住在军议上发声,语气中带着焦灼。

卫宛目光沉静,扫过帐中诸将:“贸然出击,正中郑人下怀。他们巴不得我们离开坚固的营垒,去钻他们的包围圈。褒英之败,就在于急躁。我等岂可重蹈覆辙?”

他顿了顿,手指地图上褒英被围的区域,“郑军主力被我们牵制在此,包围褒将军的,多是郑国各地勤王兵马,虽众却未必齐心,且久围不下,其粮草补给亦是问题。我们在等援军,他们,也在怕援军。”

另一边的吕熊大营,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解围后撤后,吕熊部占据了宛丘城外一处高地,营垒坚固,但侧翼完全暴露。

来自陉城方向的郑军偏师不断袭扰其粮道,让他不胜其烦。

吕熊性情勇悍,几次想率部出击,歼灭这支恼人的敌军,都被副将劝住,担心这是郑军诱敌深入的诡计。

“憋屈!真他娘的憋屈!”吕熊在帐内来回踱步,如同一头困兽,“打了一辈子仗,没这么窝囊过!”

许城外围,褒英大营。

这里已是人间地狱。数万汉军被数量占优的郑军团团围住,营中粮草日渐减少,火药、箭矢也所剩无几。

郑军每日在营外鼓噪挑战,箭雨不时落下,消耗着汉军最后的体力和意志。

褒英身披数创,甲胄上满是血污,往日里的骄狂早已被悔恨和绝望取代。

他站在营垒高处,望着外面密密麻麻的郑军营寨,以及远方陉城方向升起的、属于郑军的烽烟,心如刀绞。

“是我……害了兄弟们……”他喃喃自语。部将们围在他身边,虽然心中亦有怨气,但此刻唯有同舟共济。

“将军,现在说这些无用!”一员副将沉声道,“汉王绝不会抛弃我们!援军一定会到!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住,多守一天,援军就近一天!”

褒英猛地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一丝火焰:“对!守!就算死,也要像个汉子一样战死,不能让郑狗小瞧了我大汉男儿!”他重新振作精神,组织还能战斗的士兵,加固工事,分配最后的口粮,甚至将伤兵用的箭矢收集起来,准备做最后的抵抗。

新郑,郑国宫廷。

郑伯与群臣则是另一番景象。许城大捷、围困汉将、收复陉城,一连串的胜利让郑国君臣喜出望外。

“天佑我郑国!”郑伯举杯畅饮,“褒英匹夫,中我计矣!如今其已成瓮中之鳖,汉军主力亦被我牢牢牵制在宛丘,动弹不得!”

“君上英明!”群臣齐声附和。

但也有老成持重的大夫提醒:“君上,汉王姬长伯非易与之辈,其援军已在路上。若不尽快解决被围的褒英,待汉军援兵一到,内外夹击,恐生变故。且那卫宛、吕熊皆乃名将,虽暂取守势,一旦得到增援,必会疯狂反扑。”

郑伯闻言,微微皱眉,沉吟片刻后下令:“传令前线,加紧攻打褒英残部,务必在汉国援军抵达前,全歼此敌!同时,令宛丘内外我军,加强对卫宛、吕熊的压迫,不给他们喘息之机!”

天下的目光,此刻都聚焦在了郑国这片土地上。

晋国的暗流,似乎被汉郑之间的这场突然逆转的战事暂时冲淡。

韩、魏、范、中行四家家主,饶有兴致地关注着南方。汉国的受挫,对他们而言并非坏事,一个陷入战争泥潭的汉国,暂时无力干预晋国内部事务,这给了他们更多时间整合力量。

而新立的赵国国君赵无恤,其眼界已经不是一般封臣的视角,而是对汉王的应对速度暗自心惊。

他意识到,这个发家于巴蜀的汉国,其战争潜力和动员能力,远非积重难返的晋国公室可比。

而且汉国远在江水以南,自己则在河水以北,若是能携手,瓜分中原之地,岂不是大有可为?

从燕赵联盟中尝到甜头的赵王赵无恤,暗中派出来一支商队,绕道周王室实际控制的京畿之地,出访汉国江州!

局势,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以被围的褒英部为中心,疯狂地吸纳着双方乃至周边各国的力量。

一场决定汉国北进战略成败,乃至影响中原未来格局的大决战,一触即发。

所有人都屏息以待,看是汉王的援军先至,打破包围圈,还是郑军能抢先一步,吞下褒英这块到嘴的肥肉,并进一步重创汉军主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