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梦回春秋当大王 > 第231章 四封信

第231章 四封信(2/2)

目录

“着尔以稳妥为上,逐步收缩防线,做出固守姿态,实则准备移交城防,携所获资财、部分愿追随之申地百姓,退回汉水以南。撤军事宜,务求隐秘、有序,不可自乱阵脚,予敌可乘之机。那处城雷勇一部,仍归汝节制,负责断后及接应。”

写到这里,姬长伯停顿了片刻。放弃到手的土地,对于任何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和将领而言,都是艰难的决定。

但他相信,王叔会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这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攥紧拳头,挥出更有离的一击。

“王叔用兵如神,孤素知之。然今日之退,是为他日更大之进取。汉国锋芒初露,需待时而动,非逞一时之快。望王叔体谅孤之深意,妥善施行。”

“国内之事,自有孤坐镇。待王叔凯旋,再与卿共谋大业。”

落下最后一笔,姬长伯吹干墨迹,小心封好。这封密信,将以内廷最快捷、最隐秘的通道,直送姬子越手中。

放弃申地,是为了避免过早陷入与楚国乃至可能被引入的中原诸侯的长期消耗战,从而能将主要精力用于粉碎八国联合的围攻。

这一步退,若能换来内部凝聚力的增强和丹阳方向的胜利,那么汉国这次出征就没有吃亏!

朱笔再次蘸满殷红,姬长伯略一沉吟,铺开第二张帛书。

这一次,他的笔触间少了几分对姬子越的复杂权衡,而是多了几分激赏与肯定。

“邓麋将军亲启:丹阳大捷,已悉知之。将军能临机决断,不失时机,一举克复故庸膏腴之地,壮我军威,固我东南,此功甚伟,孤心甚慰!”

姬长伯的嘴角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与需要谨慎收缩的申地战线不同,丹阳方向的胜利是实实在在的斩获。

邓麋此人,用兵稳健,但关键时刻不乏锐气,此番主动出击,正合他“待敌锐气耗尽”前的积极防御之要旨。

“丹阳非仅上庸故土,更为我汉国东出之咽喉,得此屏障,长江之险方能为我所用。宋齐联军貌合神离,其势难久,将军当下之务,乃依托新得之城池地利,深沟高垒,整顿防务,安抚新附之民。示敌以固守之形,消磨其锐气;同时,可遣精干小股,扰其粮道,击其懈怠,令敌进退维谷。待其师老兵疲,便是将军再度扬威之时!所需兵员、粮秣、器械,已严令黄婴统筹优先供给,将军可放手施为,勿虑后方。”

他写下“勿虑后方”四字时,笔力千钧。这是在给邓麋吃一颗定心丸,确保这条战线能真正稳固下来,成为汉国未来向东发展的跳板。

封好给邓麋的信函,姬长伯取过第三张帛书。面对即将写给鲍季平的这封信,他的神情变得更为复杂深沉。

这位首辅,既是能臣,也是谋臣,在外敌压境的此刻,更是必须倚仗的股肱。

“季平先生台鉴:上庸重镇,孤悬于外,四面皆敌,非大才不可镇之。先生虽长于案牍,然通晓晋、陈、郑之事,明察利害,临机应变之能,朝中无出右者。故以此重任相托,望先生善加斡旋,以威示之,以利分之,确保东线无虞。”

写到这里,他笔锋一转,触及了那敏感的核心。

“日前跪谏之事,孤知先生所虑者远,非仅为宗庙嗣续,实为防微杜渐,忧心国本。先生之心,孤已洞悉。然孤年未弱冠,来日方长,嗣续之事,非旦夕可忧。我汉国草创,如初生之旭日,其道大光在于开拓进取,凝聚四方。未来之继承人,当承此志,继此业,而非困于一时之教俗纷争。”

他的言辞恳切,既点明了鲍季平组织跪谏的真实意图是为了遏制教会势力膨胀,以免重蹈某些诸侯神权干预政事之覆辙,也明确表达了自己作为年轻君主的坦然与长远规划。

“当前大敌当前,正需上下同欲。教会之力,可用而不可纵,此事你我心照。望先生此行,不仅克敌于外,亦能暂安内外之心。待此番风波过后,国策如何,嗣续何如,你我君臣,尚有充裕时日,从容布局,徐徐图之。必不令汉国国柞,坠于纷扰之内耗。”

这既是安慰,也是承诺,更是敲打。他告诉鲍季平,你的担忧我懂,但现在不是内斗的时候,先一致对外,未来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择,我会按照我的节奏和方式来,不会受制于人。

最后一句“必不令汉国国柞,坠于纷扰之内耗”,更是意味深长,既指外敌,亦指内部如教会等可能的不安定因素。

写完,将这第三封信封装之后,姬长伯再次拿起笔,写下了第四封信。

第四封信,帛书在案几上铺开,朱笔悬停片刻。

与前三封或需安抚、或需激赏、或需交心的对象不同,写给杨朝南的这封信,姬长伯的思绪更为直接,也更为凝重。

汉中,那是汉国的北大门,直面最凶悍的秦军,不容有丝毫闪失。

笔落,字迹沉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与托付。

“朝南将军鉴:汉中重地,社稷所系,今托付于卿,望卿勿负孤意。”

开篇直截了当,点明汉中地位与托付之重。

“秦人虎狼,蒙羌悍勇,其觊觎我汉中膏腴之地久矣。今趁我国多线御敌,必倾力来犯。卢林老成持重,总领军务,然具体防务,临阵对决,需赖将军之勇略与果决。”

他先肯定了卢林的总领地位,避免将帅不和,随即强调杨朝南在具体作战中的关键作用。

“自阆中起兵,卿随孤转战充国、蜀地,披坚执锐,屡建奇功。郫邑镇守,更显卿之沉稳,使蜀地安然,功在社稷。卿之用兵,刚柔并济,孤素知之。此番秦军来势汹汹,然我汉军据守坚城,占有地利,更兼民心初附,此乃我军之利。”

姬长伯回顾杨朝南的功绩,既是肯定,也是激励,更点出了汉中防御的优势所在——并非只有孤城,更有地利与民心。

“孤要求于卿者,非必寻机野战破敌,而要依托山河之险,城防之固,层层设防,节节抵抗。耗其锐气,疲其师旅。秦军远征,补给漫长,利在速战。卿当反其道而行之,以持久对急切,以坚韧对凶悍。一城一寨,皆可成为消耗秦军之磨盘。必要之时,可放弃外围些许据点,诱敌深入,依托核心城防,予以重创!”

战略意图清晰明确:不追求一时胜负,而要利用防御纵深和补给优势,将秦军拖入消耗战的泥潭。

“文景在汉中经营日久,熟悉地理民情,长于政务筹措。卿与文景,一文一武,当同心协力,军政一体,共保汉中。遇有重大军机,当与卢林、文景共议之,然临阵决断,孤许卿专断之权,不必事事请示,以免贻误战机。”

这赋予了杨朝南极大的战场自主权,同时也强调了与行政长官文景合作的重要性。军政和谐,是长期坚守的基础。

“记住,汉中不容有失!汉中在,则秦国铁骑不得南下牧马,我国腹地可保无虞。汉中若失,则秦国兵锋可直指江州,国本动摇!此战,关乎汉国存亡,望卿竭尽智勇,为朕,为汉国,守住北疆门户!”

最后一段,语气陡然加重,将汉中得失提升到关乎国本存亡的高度,以最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励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孤在江州,静候将军捷报。待破敌之日,孤当亲往汉中,为将军及诸将士庆功!”

以期待和承诺收尾,给予前方将士以最大的精神支持。

朱笔落下,姬长伯吹干墨迹,亲自用火漆封好,印上自己的私玺。

这四封密信,承载着他应对这场空前危机的核心战略与帝王心术,将分别送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引导着汉国这艘新生的航船,破开惊涛骇浪。

做完这一切,他缓缓后靠,面容在跳动的光影下显得有些疲惫,最后看了一眼墙上地图,一夜未眠的姬长伯终于耐不住疲惫,沉沉睡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