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还于旧都(2/2)
而申地前线的姬子越,在试探出楚军外强中干、援军无望的虚实后,终于不再犹豫,开始对申城外围的最后几座堡垒,发起了猛攻。
郢都的争吵与困境,暂时还传不到汉国境内。与楚国朝堂上的焦头烂额相比,汉国的东部中枢平都城,正沉浸在一片蓬勃发展的朝气之中。
平都城主府内,姬长伯看着案头两份并排摆放的文书,一份是前线姬子越送来的最新军报,详细描述了楚军各部畏缩不前、申地指日可下的乐观局势;另一份,则是以内阁首辅以及各房会首脑,联合工部、户部、吏部等多位尚书联名上奏的《请还都江州疏》。
军报让他欣慰,而这份奏疏,则让他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蜀地垦荒和水利工程的成效,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都江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延伸,如同强健的动脉血管,将曾经肆虐的洪水化为甘霖,滋养着成都平原乃至整个巴蜀大地。
新开垦的良田阡陌纵横,稻浪翻滚,去年秋收的粮仓爆满,户部甚至开始为如何储存这前所未有的丰收而发愁。
粮食的充沛,带来了人口的稳定增长和手工业的繁荣,汉国的国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夯实、膨胀。
内阁众人的奏疏写得情真意切,条理分明:
“……夫江州者,我国之旧都,龙兴之地也。昔者先王据此而王巴蜀,根基深厚,民心思附。今鹰涧大捷,国威已振;申地用兵,开疆拓土在即。然观天下之势,楚虽疲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原诸国,虎视眈眈,未可遽然图之。当此之时,宜深根固本,以俟天时。”
“江州地处腹心,四塞险固,有山川之险可依,无四面受敌之忧。且蜀地安定,沃野千里,粮秣充盈,甲兵犀利。蜀地物资顺江而下,三日便可抵达垫江码头!”
“再者,自王上移驾江州督政以来,巴蜀气象一新,政令畅通,百业兴旺。此乃地利人和之所钟。还都江州,非退守之策,实乃进取之基。待他日国力鼎盛,兵精粮足,则顺江而下,可吞楚;北出剑阁,可图秦。望王上察之,早定国本,以安天下之心。
姬长伯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奏疏的封面。房会等人的考虑,与他近来的思虑不谋而合。
汉国的都城,一直以来都更像一个前进基地,随着战线的推进而不断迁移,虽然彰显了锐意进取的姿态,但也带来了行政效率的损耗和根基不稳的隐患。
灭蜀之后,都城定于郫邑,北上汉中之后,要不是文景劝阻,又差点迁都汉中。
如今,凭借鹰嘴涧的胜利和姬子越在申地的攻势,汉国已经获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和前所未有的威望。是时候停下来,好好经营一下基本盘了。
楚国正在被他的“商战”和“银弹”软刀子割肉,内部矛盾激化,这给了汉国一个难得的战略窗口期。
这个窗口期,不应该全部投入到无休止的扩张中,更应该用于内部的消化、整合与强化。
一个稳定、富庶、强大的巴蜀根据地,远比在楚国境内争夺一城一地来得重要。
更重要的是,他还都江州,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政治信号:汉国的战略重心,将从持续的对外扩张,暂时转向内部的巩固与发展。
这既能安抚国内因连年征战而产生的疲敝情绪,也能让像楚国安陵君之类心怀异志的封君更加动摇——汉国不再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这让他们待价而沽或者改换门庭的投机成本大大增加。
深思熟虑之后,姬长伯终于做出了决定。
数日后,汉王诏令颁布天下:
“咨尔臣民!朕奉天命,统御汉土,夙夜匪懈,唯以安邦定国为念。赖祖宗福佑,将士用命,今巴蜀大治,仓廪充盈,此乃根基永固之象。江州形胜,控扼西南,民丰物阜,实为王业之基。兹承天意,顺民心,决意自即日起,正式还都江州,以定国本,以慰万民!”
“所有中枢机构,悉数迁回江州。原前线行在,改为征楚行军大总管府,由姬子越全权节制前线一切军务,许其临机决断,便宜行事!”
诏书一下,汉国上下为之震动。迁都的行动庞大而有序地展开,大量的文书、官员、物资顺江而下,从郫邑迁向江州汇集。这座古老的城池,即将再次成为汉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绝对中心。
消息传到郢都,楚王熊疑和那些还在为援军、粮饷扯皮的贵族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寒意。
汉国此举,并非退缩,而是像一名高明的拳手,将挥出的拳头暂时收回,不是为了放弃攻击,而是为了积蓄力量,下一次的出拳,必将更加猛烈、更具毁灭性。
原本在平都督战的姬长伯返回了江州!
姬子越在申地前线接到王令,嘴角勾起一丝了然的笑意。他明白自己这位子侄的深意。
他不再需要担心后方掣肘,可以更加放手地在楚国腹地掀起风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变得空前稳固和强大的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