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2章 含笑九泉

第12章 含笑九泉(2/2)

目录

赵曙的儿子赵顼此时对远在江南守丧的王安石仰慕不已但却难得相见,而登基之前的赵曙同样有一个让自己仰慕已久的人,这人正是苏轼。于是乎,当苏轼在凤翔府干满三年的任期后就火速地被调入京城成了一名京官,而赵曙觉得这还不足以配得上苏轼的大才,他想直接将苏轼连升数级提到学士院里去任职。也就是说,苏轼至少也将是一名知制诰。

这玩笑可就有点开得太大了,苏轼确实有才,可他在王安石面前还是得自认小弟,但王安石奋斗了十多年也不过才是一名知制诰,连翰林学士都还没捞着,你苏轼凭什么就能一步登天成为学士官?他可是连馆阁都没进过,这在今后指定会被人在背后嚼舌根,就连苏轼本人估计也会对此受宠若惊不敢接受。

韩琦听到赵曙说这话也是差点被口水给呛死,他对赵曙说道:“陛下,苏轼这人确实很有才,可他现在还需要培养和锻炼,他日朝廷自会对其有大用。你如果这会儿突然把他提升得这么快,那这对于苏轼来说反而未必是什么好事。”

赵曙略微沉思觉得韩琦这话并非毫无道理,他转而又说道:“那就让他来给朕修起居注,如何?”

韩琦还是摇头,回道:“这起居注与知制诰也没什么区别,而且连房舍都是紧挨着学士院。陛下如果真想与苏轼亲近就在馆阁里面为他安排一个职务,但苏轼还是得通过馆阁官员的选拔考试才行。”

赵曙对此大笑不止,他问韩琦:“以苏轼之才还需要考试吗?这对苏轼来说完全就是多此一举嘛!”

赵曙的意思就是苏轼可以免试直接到馆阁来任职,但韩琦坚持要考试,因为这是朝廷最基本的规矩(除了韩琦自己,朝廷的这些规矩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

于是,苏轼这才收到了让他去考试的通知,而一切也如赵曙所言的那样,这种考试对苏轼来说实乃小菜一碟,苏轼随即也由殿中丞被提拔为直史馆。当欧阳修亲自前来给苏轼报喜时,他也把赵曙和韩琦之间的对话说给了苏轼听,在感激赵曙如此赏识自己的同时,苏轼对韩琦也毫无半点埋怨,他反而觉得韩琦做得很对,他说:“这个韩相公看起来好像是有点见不得我,但实际上我觉得他这样做其实也是对我的一种爱护和保护!”(这话得用四川话读出来才有意境。)

当然,欧阳修此次造访苏家并非专为苏轼道喜,他此行的另一个目的便是来探望近日身体突然抱恙的苏洵。苏老爹这年即将年满五十七岁,在古代这已经算是高龄,尽管古代社会也有八九十岁的老寿星,但那毕竟是少数。

很遗憾,这里必须要说的是,两个月后苏洵最终还是带着对这尘世的诸多眷恋无奈地作别而去。苏洵带病完成了《太常因革礼》的编修,而还没等到他向朝廷奏明此事他就走了,赵曙为此而下令赐苏家银百两、绢百匹以示哀悼。身为苏家长子的苏轼拒赐,他倒是希望朝廷能够给苏洵追赠官职,毕竟苏洵在逝世之时仅仅只是一个县主簿兼太常礼院编纂礼书。于是,苏洵被追赠为光禄寺丞,而且朝廷还特命相关部门出官船护送苏洵的遗体归葬蜀川眉州。

随着苏洵的离世,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不得不扶棺回乡并为父守丧三年。当年科考中第之后,苏氏兄弟因为母亲过世而回乡守丧三年,如今正当苏轼的人生即将腾飞之时他又得再次为父守丧三年。从步入仕途再到而立之年的十年时间里,苏轼有六年时间都在守丧,这对苏轼的仕途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对苏轼本人以及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事业而言却是件“幸事”。我们这里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这六年时间的沉淀和积累,那么苏轼未必会成为后来的那个千年一遇文化奇才——苏东坡。这一切只能说是历史选择了让苏轼成为苏东坡,而非为宋朝再添一个官场上的韩琦——所谓的北宋一代名臣。

苏洵走了,或许在临终之时他会为自己的人生感到有一丝的遗憾,毕竟他曾经那么地渴望能够步入仕途并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可他至死也没能通过科考这一关。不过,如果他在泉下有知,那么他定会欣然而笑,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将会弥补他此生的所有遗憾:次子苏辙后来官至尚书左丞(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替他实现了政治抱负,长子苏轼成为了名满天下并光耀千年的苏东坡,更是成为了华夏历史上千年难得一出的集诗词、散文、书画、书法于一身的文学和文化宗师。

有子如此,夫复何憾耶?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