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脸红什么(2/2)
他起身穿戴整齐,来到大厅,只见老魏、方正化、朱由检、朱由校都身着便装。
看着几人,江宁微微一愣,随即疑惑问道:“陛下,今儿个怎么有空来臣府上?”
朱由校哈哈一笑:“今日闲来无事,想着咱们一起出去转转。”
江宁闻言一阵无语,暗自吐槽朱由校这老板太黑心,连自己的年假都要占用,却也无奈,只得跟着众人出门。
走在街道上,看着络绎不绝的人群和生意火爆的商贩,朱由校来了兴致,问东问西,还买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自然都是老魏掏钱。
江宁也没客气,趁机薅了老魏几把羊毛,对此老魏毫不在意,毕竟银子对他来讲,简直如粪土一般。
不多时,几人来到一处书摊前,摊上摆满各式书籍,大多以小说为主。
朱由校、朱由检赶忙在书堆中翻找起来,江宁则笑着询问摊主:“老板,如今这生意怎么样?
我看你这书摊上的东西挺多呀!”
摊主是位年过三旬的中年男子,穿着长袍,俨然一副读书人的打扮,随即笑着回道:“这位公子,如今在下这生意还行,托朝廷和陛下的福,原本衰败许久的社学再度兴起,读书识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买书的自然也就多了。”
江宁闻言点了点头,心中对开国太祖朱元璋更添钦佩。
洪武年间,老朱为平衡南北,在北方大兴社学,且所有孩童必须强制入学,连书籍都是他亲自指定的。
老朱的教育理念十分先进,无限接近后世,甚至给孩子们配备了看图识物、《洪武正韵》等相关书籍,这使得大明识字率直线飙升。
也难怪后世四大名着,其中有三部成书于明朝,有道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由此可见大明的识字率并不低,远高于后世满清的统治时期。
就连许多原本历史上存在的问题,江宁也找到了答案。
例如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暴怒之下诛方孝孺十族,这完全是谣言,如今江南还有方孝孺的后人生活,当年成祖若是真诛了方孝孺十族,连他的门生故吏、邻居都要杀光,又怎会有后人流传至今?
而且这则记载是明代中期才子祝枝山记录的,由此可见江南文人把成祖永乐皇帝黑成了什么样子。
起初,朝廷对市面上的各种书籍还大力管控,后来随着朝政局势变化也逐渐放松下来。
说到底,大明的读书人有五成集中在江南,剩下的五成才分摊到各地,且江南文风昌盛,完全可以靠着手中的笔和书控制舆论,底层百姓难免被误导,看来这种事情必须要管管了。
就在这时,朱由校、朱由检已挑选了不少书籍。
江宁瞧得真切,刚才朱由校翻了一本书,脸色一变,又将书压在其他书籍之下。
老魏赶忙上前掏钱,江宁直接走过去,从朱由校挑选的书籍中抽出那本。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卧槽,居然是《金瓶梅》!
随后,江宁满脸鄙夷的盯着朱由校,朱由校红着脸,尴尬道:“江兄,不要误会,我是用批判的目光来看它的。”
江宁满脸鄙夷:“怪不得我时常见你脸红,感情你每天都在看这些东西。”
朱由校闻言,顿时没好气地瞪了江宁一眼,把书重新拿过来交给方正化。
这时朱由检也来了兴趣,赶忙问道:“大哥,你看什么书呢?
我也想看。”
朱由校随即赶忙道:“五弟,你年纪还小,过些年再看。”
随后,众人又沿着街道闲逛起来。
不多时来到一位卖冰糖葫芦的老者身旁,看着冰糖葫芦,朱由校、朱由检两兄弟当场就走不动道了。
老魏十分有眼色,赶忙掏出一块银元,直接将所有冰糖葫芦买了下来,可把卖冰糖葫芦的老者乐坏了。
随后,俩兄弟边走边吃,老魏则肩上扛着剩下的冰糖葫芦。
街道两旁的商铺也在举办各种促销活动,伙计站在门口卖力吆喝,甚至有种针锋相对的感觉。
江宁看了一眼,心中感慨万千,看来国人内卷这毛病由来已久,不过好在如今大明物价在朝廷干预下比较稳定,不至于出现扰乱正常市场的情况。
不多时,来到一家卖各种糖果、蜜饯、点心的铺子,朱由校二话没说,直接让老板将各种糖果、点心、蜜饯打包了一大堆。
看到这一幕,江宁有些疑惑,开口问道:“朱兄,你买这么多干嘛?
难道家里快断粮了?”
朱由校闻言笑道:“这是给孩子们买的。”
江宁闻言,顿时心中明了,朱由校口中的那些孩子们,都是大明英烈的遗孤,因各种原因被他统一收养,到如今足足有好几百人。
朱由校买的东西太多,只能由身后的一众护卫帮忙拿,老板也十分热情,又赠送了不少其他东西。
随后,在老板的热情相送下,众人才离开,朱由校领着众人径直来到英烈遗孤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