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富家千斤爱上了我这穷书生(31)(2/2)
“咋教不好?”我爸正在给竹架上蜂蜡,闻言直起腰,“你娘当年教你时,不也是从穿针引线开始的?手艺这东西,越传越活。”
张馆长拍了拍手:“正好!我们安排了场‘非遗体验’,就请雅溪姑娘和陈师傅当老师,让来看展的人也试试编竹篾、绣菊瓣,怎么样?”
牛雅溪还在犹豫,三叔已经举着相机对准她:“怕啥?你绣的菊,连后山的刺猬都爱往上面蹭,还怕城里人学不会?”
体验区设在展厅的回廊,摆了八张木桌,每张桌上都放着竹篾、绣绷和彩线。第一个来试的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拿起竹篾往嘴里塞,被她妈妈笑着拽出来:“傻孩子,这是编东西的,不是甘蔗!”
我爸教她捏“定篾”,大手包着小手,慢慢把竹篾弯出个圈:“你看,这样绕一下,就像给小猫咪戴项圈。”小姑娘眼睛亮了,手指虽然笨拙,倒真编出个歪歪扭扭的小圈。
牛雅溪那边更热闹,几个阿姨围着她学绣菊瓣,针脚扎得像鸡爪子,线还缠成了乱麻。她却不急,拿起针线慢慢示范:“线要像小蛇一样顺着布纹走,针要像小蚂蚁,一步一步往上爬……”
三叔举着相机拍个不停,忽然冲我招手:“快来看!这张照片里,小姑娘编的竹圈和阿姨绣的菊瓣都歪歪扭扭的,可配着咱的展品看,竟比啥都动人!”
我凑过去看,照片里的光影暖融融的,歪竹圈和乱针脚在精致的展品旁,像群叽叽喳喳的小雀儿,反倒让整个展厅活了起来。
傍晚闭馆时,张馆长送来本留言簿。翻开一看,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原来竹篾能编出花来”“那朵野菊像刚从山里摘的”“想明年春天去平安村,看看真正的野菊长啥样”……最后一页画着个简笔画,是个歪竹圈围着朵乱针菊,旁边写着“我也会非遗啦”。
牛雅溪摸着那页画,忽然笑出声:“你看,他们学得还挺认真。”
回村的路上,卡车斗里的竹架沾着夕阳,雕花莲瓣在暮色里泛着柔光。我爸靠在竹筐上打盹,嘴角还挂着笑,大概是梦见了谁又学会了他的编法。三叔翻着相机里的照片,忽然说:“其实啊,最好的展品不是咱带来的竹篾和绣品,是那些人学手艺时的样子——眼睛亮得像星星,比啥都金贵。”
车过山口时,远远看见平安村的灯火,像撒在黑夜里的米粒。牛雅溪忽然指着天边:“你看那月亮,像不像咱编的竹圈?”
一轮满月挂在槐树梢,果然圆得像个精致的竹环。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手艺锁在玻璃柜里,而是让它顺着指尖的温度,传到更多人手里,让竹篾在新的掌心弯出弧度,让丝线在陌生的布面开出花,就像这月光,落在平安村,也落在千万个想靠近温暖的人心里。
卡车驶进院门时,我妈举着马灯在门口等,灯光里飘着槐花糕的甜香。“饿了吧?”她往我们手里塞糕点,“刚收到电话,说展得可好?”
牛雅溪咬着糕点,眼睛亮得像装了星星:“娘,明年春天,会有好多人来咱村看野菊呢。”
我爸把雕花主篾靠在廊柱上,月光顺着莲瓣的纹路淌下来,在地上织出张金色的网。“来就来呗,”他往灶房走,“咱多编些竹筐,多绣些帕子,让他们知道,平安村的手艺,活得好好的呢。”
灶房的灯亮起来,映着院里的竹架和绣篮,像幅浸在蜜里的画。是啊,日子还长,有的是时间,把这手艺,把这暖乎乎的日子,一针一线、一篾一条地传下去,传到月光照得到的每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