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1931,我有一座军事仓库 > 第466章 太行山上

第466章 太行山上(2/2)

目录

八路军挺进太行:根据洛川会议的决策,八路军三大主力师(115师、120师、129师)在太原失守后,并未南撤,而是坚决地执行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向敌后实施战略进军。其中,129师主力进入太行山区,与此前已在此活动的抗日力量汇合。

日军由于兵力所限,在占领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后,无法有效控制广大的乡村地区。这为八路军在敌后创建根据地提供了战略空间。太行山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地。

彼时,太行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部队化整为零,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伏击战、破袭战、麻雀战等,积小胜为大胜。

1938年春季,129师连续组织了这三次着名的伏击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运输补给线,歼敌数千,缴获大量物资,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

1938年4月,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八路军129师主力与115师一部协同作战,在长乐村等地重创敌军,粉碎了日军的围攻,奠定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破袭交通线:持续对正太(石家庄-太原)、平汉(北京-汉口)等铁路公路进行破袭,使日军的“血管”始终无法畅通。

通过吸收游击队、地方武装和踊跃参军的农民,八路军部队从进入山西时的数万人,到1938年底已发展到十数万人。但这种扩张也带来了新兵多、训练不足的问题。

装备极度简陋:武器数量有限,主要靠战场缴获和民间收集的土枪、大刀、长矛,还有少时极少量自制(如复装子弹、手榴弹)。

弹药奇缺是当时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平均每名战士只有几发子弹,战斗时常常需要靠刺刀和勇气解决问题。

在八路军控制区,逐步改造旧政权,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府,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

发动与组织群众是八路军工作的核心。通过“减租减息”政策改善农民生活,组织农会、青抗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并建立民兵队伍,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

经济生产与后勤经济极端困难:根据地被封锁,物资匮乏。军队和机关实行供给制,生活极其清苦。

虽开始生产自救,倡导军队和机关进行生产,但规模尚小,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活,还未达到后来南泥湾那样大规模的程度。

物资来源主靠战斗缴获、和向敌占区商人购买(风险极高)、以及人民的支援。药品、食盐、布匹、电信器材等是极度稀缺的战略物资。

面临的极端困难,1938年,日军开始重视后方的“治安战”,对初创的根据地进行频繁的、残酷的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摧毁八路军的生存基础。

缺医少药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战场上负伤,往往意味着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西药如磺胺、盘尼西林(青霉素当时还未大规模应用)等极为罕见,主要依靠中药和土方。

给养困难,战士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小说中描述的“很多战士还是单衣”在1938年的秋冬是普遍现象。

他们还需要同时应对日军、伪军、以及有时制造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

这个时候、在这里,他们遇上了江河和他的宝藏仓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