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没有人能够找到反驳的理由(2/2)
在最初的规划阶段,许多人对朱樉的计划提出了质疑。
洛邑城的人口并不多,即使按照传统的庭院风格建造住宅也绰绰有余,根本无需选择成本和技术要求更高的楼房。
大家的顾虑并非因为高楼只能由贵族居住的传统观念,而是相比之下,这样的开销实在是过于庞大。
朱樉甚至多次扩大了生产水泥、砖瓦的工厂,以满足建设的需求,使得本就紧张的人力资源几乎被耗尽。
然而,朱樉以建筑的安全性为由坚持己见,众人也无从反驳,毕竟这种由砖石水泥建造的楼房相较于土坯草屋有着太多的优势。
….
但朱樉要求每家至少拥有十二个房间,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在这个时代,普通家庭通常只有三五间草屋,这么多房间有何用处?
朱樉却有自己的考虑。
在这个时代,普通百姓一家老小挤在一间屋子里并不罕见,洪辰仇在大明国实地考察后提出的小家庭制度,其目的不仅是增加家庭数量,也是为了消除这种现象带来的各种问题。
当然,并非大家愿意挤在一间屋子里,实在是因为大多数平民都非常贫穷,为了在严冬中生存,只能采取这种方式。
周地已经没有这样的烦恼,不仅火炕已经普及,成为抵御寒冷的有效手段,而且不断发展的养殖业和纺织业也将逐渐解决人们的保暖问题。
对于独生子女的朱樉来说,拥有自己的房间是理所当然的,要建立一座新城,这个问题自然应该得到解决。
为了消除众人对他奢侈浪费行为的劝告,他只好提出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安定的居住环境才能带来愉快的工作,何为安定的居住?
一个家庭如果有五个孩子,父母一间,老人一间,孩子们各自一间,这就至少需要七间了。
老人和成年人各有技艺,再要一间书房或工作室也是合情合理的,再加上成年子女,或者亲戚朋友来访,十二间房间也只能勉强够用。
至于大型储藏室,那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指望每年都风调雨顺,所以周地的居民家中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三五年也是最基本的。
这样一算,房子不够大,房间也不够多,将来我还要为大家建造更大更舒适的住宅,让民众安居、乐居,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
这样的为民着想的举措,没有人能够找到反驳的理由。
在让百姓安居乐业方面,只有国家的力量为平民建造房屋,那也只是针对被选入魏武卒的人。
随着国家实力的持续增长,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大规模建设,但在这些国家中,像朱樉这样将民众利益置于首位的,却找不到第二个。
因此,尽管在众人眼中显得奢华,朱樉却认为还不够完善的匠士闾和农士闾得以顺利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