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人在大奉,专业吃瓜 > 第204章 白莲踏入二品合道境

第204章 白莲踏入二品合道境(2/2)

目录

这,便是怀庆最大的妥协。

相比于白莲和冰夷,怀庆更是警惕洛玉衡,反而对慕南栀的警惕没那么强烈。

慕南栀再怎么美丽倾国而不可一世,终究曾经当过王妃,即便她身子清白,但是嫁过人就是嫁过人,怀庆自然不全太在意她。

“白莲道长突破到二品了?”

王思慕记得白莲道长是三品阳神境,道:“难道是二品合道丹研制成功了?”

“应该是。”

怀庆难得露出一抹动人的笑容。

她也终于要踏入二品。

虽说三品足以让她应对目前的朝政,不过她觉得还不够。

实力越强,她的政策才能得到朝臣的支持。

她很赞同李麟的一句话,想让人听她讲道理,先有让人听道理的实力。

由于魏公是二品合道境的武夫,魏党里有些人还是没有将怀庆放在心上。

对此,魏公是知道的,却放任不管,毕竟这对怀庆也是一种历练。

真正的帝皇,从来不是读书读出来,而是战斗打出来的,无论是武斗,还是文斗。

武斗的话,除了魏渊,朝堂上没有谁是怀庆的对手。

而文斗的话,怀庆的对手还是有点多,不是她不够聪明,而是她太年轻,经验不足。

“要过去看看吗?”

王思慕颇为期待地问道。

“不了。”

怀庆摇了摇头,便转身走进御书房,继续处理公文。

王思慕先是一怔,才立马跟上去。

“有话要问?”

怀庆踏入御书房,头也不回地问道。

“武圣大人是不是在九莲阁?”

王思慕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要不,朕今晚就让你过去侍寝,如何?”

说着,怀庆转头看了一眼王思慕,清冷的眸子里难得有了一丝笑意。

“臣女不敢!”

王思慕连忙说道,却没有一点不敢的样子,不过她内心很清楚,只要怀庆一天没有跟李麟圆房,她就不会跟李麟圆房的。

至于李麟为什么一直没有拿下怀庆,王思慕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却不敢多问,这其中的缘由,也就当事人才清楚。

……

观星楼。

八卦台。

监正捻着酒杯,独自品酒,看着九莲阁的方向,淡淡一笑,没想到李麟的武丹体系又迈进了一步。

“我可是很期待一品天人丹……”

监正一饮而尽。

“老师,什么一品天人丹?”

身后传来褚采薇的声音,脆生生的,非常悦耳,只是含糊不清,只见她嘴里塞了一个小笼包,还没有来得及吞下去。

她的手上还捧着两盘子的小笼包,热气腾腾,显然是刚出炉的。

“你家武圣大人研制出的丹药。”

监正转头看了一眼一蹦一跳走来的褚采薇,摇了摇头,难怪李麟没有对褚采薇下手,一点都不成熟。

“我家的武圣大人?”

褚采薇坐在监正的身边,想了一下,才明白老师口中的武圣大人是李麟,道:“一品天人丹有什么用?”

“能让你踏入一品。”

监正笑眯眯地说道。

对于这个最小的亲传弟子,监正是非常宠溺的。

“踏入一品?”

褚采薇闻言,原本要塞进嘴里的小笼包只塞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像是变成了石雕像一样,美眸睁大,充满了震撼。

“你再不努力一点,武圣大人就要给你扫墓了。”

监正语重心长地说道。

“啊?”

褚采薇惊呼了一声,片刻之后,才明白老师的真正意思,脸蛋不由得微微一红。

她知道老师口中的努力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她要努力踏入超凡,第二层是她要努力像师姐钟璃学习一下,先将李麟拿下。

……求鲜花……

“谷物改良还顺利吗?”

监正话锋一转,认真地问道。

这关系到民生的事情,监正就不开玩笑了。

对于褚采薇会对谷物进行改良,监正还是很开心的,包括改良各种农作物。

民不生,何以为天?

怀庆想要成为千古一帝,民生不能忽略。

“不太顺利。”

褚采薇摇了摇头,又吞下了一个小笼包,随后递给监正一个,两个盘子上再也没有小笼包。

“这小笼包不错。”

监正不客气地咬了一口,道:“给老师说说情况。”

“嗯嗯。”

褚采薇笑得很开心,道:“就知道老师对我最好了。”

“还是比不过你家的武圣大人啊。”

………...

监正叹息一声。

……

浩气楼。

魏渊站在观景台上,看向九莲阁,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

杨砚和许七安等金锣都站在魏渊的身后。

片刻之后,魏渊才转过身来,扫视了一眼杨砚和许七安等金锣,淡淡说道:“道宗那边传来消息,接下来会有四枚不死丹,打更人衙门可以获得一枚,你们商量一下该怎么分。”

“魏公,我不需要。”

许七安最先开口说道。

“你自然不需要。”

魏渊笑道:“武圣大人传话给我了,让你找个时间回家一趟。”

“是。”

许七安有点不好意思地应了一声。

最近为了查案,已经有三天没回家,都在教坊司夜宿。

杨砚等其余金锣一听到打更人衙门获得一枚三品不死丹,心中惊讶之余,更是渴望。

要知道,杨砚等金锣停留在四品修意区。

有了三品不死丹,他们都可以踏入到三品。

然而。

不死丹只有一枚,而金锣有十一人。

魏渊没有打算徇私,才将这件事情摆出来讨论。

“那就打一场吧。”

南宫倩柔很直接地说道。

“我赞同!”

杨砚跃跃欲试。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