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贞观风流 > 第419章 柴令武挂帅,平灭倭国!(大结局)

第419章 柴令武挂帅,平灭倭国!(大结局)(2/2)

目录

就连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最多就是知道大漠的西边,还有好几个强大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正在打仗。

至于具体是谁和谁打,谁要赢了,谁要输了,也不甚了解。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随着苏定方大胜西突厥的消息传遍全国之后,百济国灭和新罗内附的消息,也随之传遍了全国。

是的,百济国灭,新罗也内附了。

至于百济国灭的原因,根据安东都护府送上来的折子,是因为百济不听从大唐的调停,并且悍然对大唐的使节动手。

最终,仅有大唐派去的使者王玄策孤身一人逃回安东都护府。

于是,王玄策动用了出发前柴令武交给他的那道诏书,调集了安东都护府两万大军,以及契丹,奚族等部族军两万人,联合新罗六万大军,灭亡了百济。

而新罗为何要内附,安东都护府则是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只说王玄策回国之后,自会给所有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永徽四年春,王玄策归国,与之一同归来的,还有新罗国女王。

本来众人都还好奇王玄策究竟是用什么办法说服了新罗女王举国内附。

直到,众人在出城迎接新罗女王的时候,看见了新罗女王那比西瓜还大的肚子.......

一时间,满朝文武都被逗乐了,就连柴令武,都忍不住有些莞尔。

不过,新罗内附,对大唐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不然大唐以安东都护府的名义管理新罗内政,总感觉差了一点什么。

现在随着半岛一统,安东都护府也算是彻底趋于完整。

而就在李承乾给王玄策举办的庆功宴上,柴令武的开山大徒孙,也向李承乾和柴令武表达了他准备回国,改造自己的祖国的想法。

对此,柴令武欣然应允。

毕竟,他之所以收下钦陵,本身就是为了从内部瓦解吐蕃。

于是,钦陵辞行,带上了这些年吐蕃送来大唐的质子回到了高原。

如今吐蕃的赞普是芒松芒赞,而掌控吐蕃军政大权之人,则是钦陵的父亲噶尔东赞。

因为松赞干布,早在永徽元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之后的第二年,也去世了。

所以,钦陵等人在大唐学成归国之后,在噶尔东赞的安排下,立即就占据了吐蕃国中各个重要的位置。

一开始,钦陵满腔热忱,准备用在大唐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吐蕃进行改革。

但他的热情,很快就遭到了农奴主们的强烈反对。

因为钦陵的改革,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

钦陵准备学习大唐,将农奴主们手下的农奴变成吐蕃百姓,以作为吐蕃税收的来源。

但对于农奴主们而言,农奴乃是他们的财产。

钦陵想要夺走他们财产,他们就绝对不可能同意。

于是,以钦陵为首的一众改革派才刚刚开始施展他们的理想,便迎来了现实的当头一棒。

这一棒,直接将他们打得头破血流。

甚至因为触动了全国农奴主利益,就连噶尔东赞出面,都没能保住钦陵,只能将他一撸到底。

于是,心灰意冷的钦陵绝望之下,萌生了回大唐借兵,直接重构秩序的想法。

但最终因为噶尔东赞年纪大了,未能成行。

最终,钦陵只能选择蛰伏。

而相比吐蕃,最先传来好消息的,反而是吐蕃南方的六诏。

六诏之中的蒙舍诏,在大唐的暗中支持下,缓慢蚕食了其余五诏。

并在完成统一之后,第一时间选择了内附大唐。

而这一次的六诏内附,更是与新罗内附完全不同,而是六诏内部完全自发的行为。

至于原因,则是因为六诏首领认为,大唐是真正的天朝上国,六诏唯有内附大唐,才能成为真正的上国人。

随着六诏内附,大唐周边直接接壤的敌人,便只剩下了吐蕃,至于交趾等国,如今早就已经在安南都护府治下。

但吐蕃之事急不得,于是,大唐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孤悬海外的岛国。

毕竟,倭国趁着大唐西征西突厥的间隙,与百济联手欺负新罗这个仇,现在还没报呢。

在师出有名的前提下,大唐对是否征讨倭国这件事,迅速就达成了一致。

而这一次,挂帅出征之人,是柴令武。

照理说,柴令武如今作为宰相,尤其是在长孙无忌这位左相已经老迈,他这位右相近乎独揽大权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挂帅出征的。

可这一次,柴令武的意志却很坚定。

就连已经老掉牙的柴绍来劝,都没能劝动他领兵出征的决心。

李承乾虽然无奈,但考虑到柴令武这些年几乎没有求过他什么,所以最后,他还是默许了由柴令武挂帅的事实。

于是,柴令武领登州水师,安东都护府两路大军,合计八万人,自原新罗国境南岸,浩浩荡荡的渡过了日本海峡,开始了对倭国全境的扫荡。

是的,扫荡,火力覆盖式的扫荡。

从北到南,无论城池与村镇,凡由倭人处,尽皆夷为平地。

柴令武这种打法,也灭亡了倭国境内一切生灵。

甚至,他花了一整年的时间,从北扫到南还仍嫌不够,还准备从南到北,再次将倭国的土地翻一遍,看看是否还有漏网之鱼。

但可惜的是,一封来自长安的信件,让他不得不暂缓他的梨庭扫穴之策暂缓,转而命大军开始对倭国岛上发现的银矿进行大开发。

而那封来自长安的信上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吐蕃内乱了,钦陵掌控了大军,与高原上的农奴主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急需大唐出兵相助。

作为宰相,大唐本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柴令武必须回去主持大局。

至于为何要大规模开发倭国岛上的银矿,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唐现在需要钱。

随着大唐的国境越来越大,内附大唐的小国越来越多,大唐需要花钱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多。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内附大唐的六诏,以及如今正在内乱的吐蕃,大唐想要将其彻底变成大唐的固有领土,让那些地方上的少数民族彻底认同大唐,就免不了要大把大把的钱花出去。

毕竟接下来,柴令武还准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固有之地,进行改土归流之策的改革。

而改革之事,除了流血,最不能避免的事情,就是花钱。

于是,将大军留在倭国岛上开矿,顺便检查有没有漏网之鱼之后,柴令武再次回到了阔别许久的长安。

针对柴令武此次东征倭国的残忍程度,国中议论的声音,其实一直不小。

毕竟“礼庭扫穴,人畜不留”这八个字,光是听起来,都能想象到那是怎样的尸山血海。

只不过,所有的声音,随着柴令武回到国中,便顿时平息了下去。

一切只因为,柴令武不仅带回来了倭国国灭的消息,还有整整上千万两白银。

黄金与白银,在大唐都属于贵重金属,同时,在大宗货物的交易时,也承担货币之能。

上千万两白银流入大唐,大唐缺钱的窘境,瞬间就得到了解决。

甚至因为大唐国中流通的货币是铜钱的缘故,这上千万两白银的涌入,都没有对大唐国中的经济市场造成一丝一毫的挤压。

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柴令武一下子带回来这么多钱,自然足以让所有人闭嘴。

于是,柴令武顺利的重新掌权。

并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这些钱给花了出去。

而钱花出去之后带来的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吐蕃国灭,钦陵率吐蕃残军内附大唐,高原彻底成为大唐西疆的壁垒。

至此,一个北至雪原,南至半岛,东至倭国,西至葱岭,版图堪称完美的庞大帝国,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上。

而随着陆上的战事结束,大唐满殿君臣,也终于将目光投向了辽阔的大海..........

(全书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