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改元永徽,新朝西征!(2/2)
而随着李世民驾崩的消息扩散开来,整个大唐,也以长安为中心,化作一片白色的海洋。
家家户户竖起了白色的灵幡,大街小巷传出了悲痛的哭声。
陛下驾崩了,贞观结束了。
这大唐盛世,还能继续下去吗?
随着李世民驾崩的消息传得越来越快,民间的哭声也越来越大。
有人哭死去的李世民,也有人哭这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盛世。
但不论他们在哭什么,万民恸哭的声音,总归还是传到了长安,传到了皇宫,传进了正在为李世民操办丧事的李承乾与满朝文武的耳朵里。
为了安定人心,李承乾不得不依照李世民的遗命,在灵前即位,登基为帝。
随即以最快的速度,下达了一道不改旧制的诏书。
而随着这道诏书的下达,浮躁的百姓们,总算是稍稍安心了一些。
这真不是百姓们对李承乾没信心。
主要是现在这个关头太敏感了。
大隋灭亡到现在,才刚刚三十二年。
许多隋末乱世的亲历者,乃至于体验过开皇之治的当事人都还活在世上。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朝廷政令与国策朝令夕改的后果了。
所以,他们想要的,也只是一个保障罢了。
不过,尽管李承乾用一道不改旧制诏书,稳住了天下百姓,也稳住了大唐的政局。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李世民的驾崩,贞观朝的故事,也彻底结束了。
至于新朝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谁也不知道。
......
......
李世民的后事,在有条不紊的处理着。
随着李承乾登基,朝政也逐渐趋于稳定。
次年五月,停灵近半年的李世民棺椁,顺利的进入了九熜山昭陵墓道。
同月,李承乾携百官,商定好了李世民的谥号与庙号。
依旧与原来的历史一样,谥号文,庙号太宗。
同年九月,李承乾正式改年号为永徽,定今年为永徽元年。
同时尊奉长孙皇后为太后,李世民的一干后妃为太妃。
此后,又于同月册立太子妃苏氏为皇后,册立长子李象为太子。
贞观去,永徽来,也意味着新的历史正式开始。
永徽二年,随着李世民的丧事彻底结束,经过一年的混乱之后,大唐也重新走上了正轨。
一切的政策,照旧,一切的政令,照旧。
唯一有所变化的,就是朝堂上的官员面孔。
永徽朝,是新朝,所谓新朝新气象。
贞观朝的臣子日渐老迈,年轻的臣子,也逐渐站上了朝堂。
首先得到重用的,就是在整个贞观朝憋屈了小半辈子的柴令武。
李承乾诏令吏部天官重新核算柴令武这些年为大唐立下的功劳。
最终,柴令武以功晋爵宁国公,官拜尚书右仆射,以右相身份入朝,与左相长孙无忌共同辅理朝政。
此外,裴行俭,高侃,薛仁贵这些中青代将领,则是取代了老一辈的将领,将兵权牢牢的握在了手心。
狄仁杰,张谏之等年轻一辈的佼佼者,也被李承乾委以重任。
渐渐的,整个永徽朝的发展,整体也趋向了欣欣向荣之态。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了永徽三年。
这一年,在长孙无忌与柴令武的配合之下,大唐的朝局彻底平稳下来。
李承乾这位年轻的大唐君王,也将目光投向了西北之地。
因为那里,还矗立着一个曾经与大唐势均力敌的敌人——西突厥!
李世民在去世之前,基本上将大唐周边有威胁的敌人都扫了一遍。
独独给李承乾留下了两块难啃的硬骨头,便是西突厥与吐蕃。
当然,说他们难啃,不是指他们的战斗力有强大。
而是指两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实在过于恶劣和偏远。
吐蕃就不用说了,地处高原,气候苦寒,因为高原反应的缘故,让唐军想打都打不上去。
而征战西突厥的难点,则在于西突厥距离大唐实在太过遥远。
在如今的大唐民间有一句话,叫做西去安西一万里,皆是大唐之土。
这里的安西,指的便是如今的安西都护府。
但西突厥的距离,则是比西域都护府还要更加遥远。
只不过,再难啃的骨头,那也得啃。
毕竟新朝需要一些武功来安定人心,来让百姓们知道,就算是太宗皇帝驾崩了,但他留下来的大唐依旧强大。
他为大唐选的继承人,也依旧秉承了贞观的遗风,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无能的守成之君,更不是一个孬种。
于是,李承乾便果断召集了满朝文武,开始商定出兵西突厥的事情。
随后,经过满朝文武与李承乾两个多月的商定,最终定下了如何出兵的决策。
由老将邢国公苏定方,任北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步骑兵两万,突厥,契丹,奚等部族军四万,合计六万大军出北海,作为攻打西突厥的主力。
再由安西都护府大都护柴哲威任天山道行军总管,统帅西域部族军四万出天山,作为策应。
最后由薛仁贵任灵州道行军总管,裴行俭任灵州道行军副总管,统率精锐轻骑八千人出灵州,以作奇兵之效。
此战,统共出兵十万八千人,力求一战而灭国。
出兵的将领和大军都已经决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正式出兵。
至于出兵的理由,也很简单,便是西突厥时常侵扰大唐西域,河西之地,常有不臣之心。
随着大唐日报将大唐征伐西突厥的檄文登报展示,大唐这台精密的战争机器,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迅速运转起来。
源源不断的民夫被召集,源源不断的粮食和武器被转运出去。
但就在大唐大军西征的时候,大唐的东边却是又出了一些乱子。
具体的事件,源自于新罗女王送来的一封血书。
根据新罗女王的描述,自从大唐灭亡高句丽之后,半岛上就形成了百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并且,百济国还趁着三年前天可汗陛下驾崩的间隙,联合了倭国的水师舰队,时常侵扰新罗边境,想要吞并新罗。
如今,三年时间过去,新罗面对两国攻伐,已是到了强弩之末的局面。
这才不得不上书新任天可汗陛下,请求大唐出面干预,为新罗做主。
不出意外的,李承乾在收到新罗女王的血书之后,也是忍不住勃然大怒。
旋即再次召集了满朝文武,准备筹划东征百济与倭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