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朕想问问,朕那个不成器的外甥,去了哪里?(1/2)
那迩娑婆寐被活剐了,真正的活剐,就在太极宫门前,被剐成了一片一片的碎肉。
此外,连带着举荐那迩娑婆寐的王玄策,也被下了大狱。
对于这个结果,柴令武表示很满意,长孙,李承乾,李泰等人也表示很满意。
李世民吃丹药,控制自己身上的伤痛,他们可以接受。
但若是有人欲借此事,骗到皇家头上,那便是所有人都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至于这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算计,其他的阴谋,那就和柴令武无关了。
因为此刻,他正忙着与孙思邈配一种能够减缓李世民的伤痛,能让他保持清醒,恢复一些精力的药。
当然,说是配药,其实主要就是试验人参与田七这两味药材的用量。
众所周知,人参与田七这两种药材,分别是补气与补血的圣品。
但其实在大唐时期,唐人对于这两种药物的运用,并不算特别广泛。
人参还好一些,民间多多少少还会用到,但田七这味中药,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夫而言,就显得很陌生。
至于原因,则是因为这味药材的主要产区,在六诏境内。
是的,田七的主要产区,在六诏,也就是后世的云南。
而中原地区大规模运用田七作为补血圣药,则是要到明朝。
如今的大唐,不少大夫别说用药了,许多人甚至连田七这味药材都没有听过。
所以,这也是柴令武为何现在才开始配药的原因。
田七这味药材,太难得了,他光是派人去六诏境内寻找这味药材,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相比田七,人参反倒更好找一些,大唐的辽东境内就能找到。
甚至他从辽东回来的时候,就带回来了好几颗上百年份的野山参。
但光有人参,他也不敢贸然给李世民用,怕把李世民给补死了。
李世民如今的情况,说白了就是气血两亏,衰败的身体已经压不住年轻时候未得根治的暗疾。
因此,想要给李世民用药,就必须气血一起补。
单独用药,只补气或是只补血,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让李世民本就已经虚不受补的身体更加四面漏风,死得更快。
现在田七寻到了,柴令武便第一时间拉上孙思邈,开始研究起田七和人参究竟要怎样搭配,才能控制住李世民身上的伤痛。
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贞观一朝,也来到了史书上记载的最后一年。
幸运的是,经过数次试验,柴令武与孙思邈也总算试验出了最适合李世民服用的药量。
当然,主要还是孙思邈的功劳,柴令武就是个打酱油的。
既然已经有了结果,那接下来就是用李世民的身体来作为实战的场所。
于是,柴令武果断住进宫里,当起了厨子,专门为李世民熬制药膳。
药膳的规格也很简单,不论什么菜,早餐必加田七,晚膳正常食用,临睡时,再喝上一碗参汤。
而随着两味猛药下去,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先是李世民的睡眠时间,从之前的六个时辰,减少到了四个时辰。
然后是他干瘪的四肢,也开始逐渐有了活力,最后则是精神头,也日益亢奋起来。
而最直观的,便是李世民喊疼的频率,开始减缓了。
一个月后,李世民甚至已经能够自主起身,站在御花园里颤颤巍巍的打完一套强身健体的拳法。
眼见李世民的身体一天一天好起来,可把众人激动坏了。
长孙和李承乾更是几次三番寻到孙思邈,要给他塑身立庙,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就连柴令武也沾了孙思邈的光,混了个妙手神医的名头。
嗯,尽管这个名头来得有些莫名其妙,但他还是毫不谦虚的接受了。
别的不说,光凭他提出以人参补气,田七补血这个理念,怎么着也能被后世尊称一声大医家了。
只不过,相比起越来越乐观,越来越激动的长孙和李承乾。
孙思邈和柴令武却很清楚,李世民现在的状态,并非是病症痊愈的状态,而是用药物强撑起来的状态,等到他的身体对药物产生抗性的时候,也就是他的死期。
但是,话又说回来,起码李世民现在又能动了。
相比之前只能瘫在床上喊痛,承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李世民能以现在的状态活到死那天,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孙思邈作为医家,柴令武两世为人,他们都见过了太多在病榻上缠绵许久,最终痛苦死去的人。
比起他们,李世民无疑已经非常幸运。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两人都默契的没有告知李世民实情。
李世民状态渐好,日子再次恢复了平静。
春日来临,孙思邈辞别了皇家,再次开始云游天下。
柴令武将药膳的用量和规格交给了长孙,也回到书院,继续开始自己好为人师的生活。
数年时间过去,他新收的几个小弟子都已经出师,开始在书院里担任教谕。
武照,狄仁杰,张谏之,三人于书院并称三杰。
甚至就连他的开山大徒孙钦陵,如今也接替了他师尊裴行俭在书院里的职位,并以其严厉,近乎不讲情面教学方式,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之为冷面煞神。
嗯,很有点霸道总裁的味道。
至于书院这些年教出的学子,更是已经分散到了大唐的各个部门与各个行业,开始为大唐的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的书院,俨然已经是整个大唐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
而有了书院做对比,那些依旧还在墨守陈规的世家门阀,也逐渐成了新时代的淘汰者。
除了他们自己还做着他们乃是清贵世家的美梦,其他人都已经逐渐不再将他们当回事儿。
毕竟,他们以前之所以能够高高在上,最大的依仗无非就是对学问,对教育资源的垄断。
但现在,他们的学问,已经成了落后的学问。
大唐现在需要的,也不再是只会死读书的人才。
如今的大唐,治水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经商可以成为一门学问,就连修桥铺路,丈量农田这些事情,都已经被编进了书院的教材。
可以预见,随着书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唐各行各业的人才,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甚至用不了多少年,书院恐怕就可以逐步进行拆分到地方,缓慢的扎根到最底层,彻底拉开全民启智的序幕。
总之,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地方发展。
平静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盛夏。
随着贞观二十三年过去一半,早在辽东战场上,就已经老得快要死的李靖,也终于永远的陷入了长眠。
对于李靖的去世,李世民或许是因为习惯了老友的去世,亦或许是因为想到自己也时日无多了,倒是没显得有多伤感。
他很冷静下令罢朝,又命李承乾要好好处理李靖的后事,该给的哀荣一定要给,便不再理会。
随着李靖的去世,柴令武也重新带着全家人回到了县公府。
一来,是为了吊唁李靖,二来,也是回来等李世民的死期。
毕竟历史上的李世民,就是在李靖去世之后没几天,就死在了翠微宫含元殿。
尽管现在的李世民,已经从翠微宫搬回了长安,但谁也不敢保证,他的寿数就一定会比历史上更长。
回到长安之后,柴令武就闲了下来,每日就是进宫陪陪李世民,教教孩子,或者帮李承乾处理一下政事。
再多一点,也就是去国公府,处理一下谯国公府的杂事。
至于为什么他一个已经分家的次子,还要去谯国公府处理杂事,也很简单。
他的大哥柴哲威,如今已经是西域都护府的大都护,常年带着全家镇守西域,手底下掌控着四万大军,不怎么回府。
至于柴绍,更是待在书院,不愿回长安。
就连这次李靖去世,他也只是回来和一群老将军在李靖的灵堂前方喝了顿酒,便再次回了书院。
而柴令武回到长安这一闲,便从年中闲到了年底。
事实证明,他和孙思邈配出来的药,对于吊人性命来说,有奇效。
原本李世民本该在贞观二十三年的年中就驾崩的,但因为两味药不限量的供应,愣是又坚挺了半年。
并且这半年时间,他基本上都处于一个清醒,能动弹,还能处理政事的状态,身上的伤痛,也被两味药给完全压了下去。
总之,这半年多的时间,他活得很是畅快,像是身体完全恢复了四十岁之前的状态。
但哪怕人参与田七是圣药,能吊住李世民半年的生命,也已经到了极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