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营州甚乐,不思途也!(2/2)
最后,甚至连渊盖苏文率领的数万大军,也都尽数折损在辽东之地,仅余渊盖苏文与杨万春等寥寥数人生还。
那一战,规模虽然不大。
但留给他们记忆,可谓是刻骨铭心。
让他们至今思来,都忍不住胆寒。
如今寥寥数年过去,大唐转守为攻,且一发便是十五万大军。
面对如此之多的大唐天兵,高句丽,能挡住吗?
一时间,无数高句丽国中的有识之士,心中都被绝望填满。
因为,他们不认为高句丽能挡得住大唐的攻伐。
高句丽这一次,只怕是要凶多吉少。
就连高氏王族内部,都充满了悲观,投降大唐的声音不绝于耳。
甚至连高丽国主高建武,都数次召集了群臣,数次问询降唐之事。
整个高句丽上下,俨然是一副未战先怯的氛围,只等唐军一到,就准备献城投降了。
只不过,这个天下,总是不缺少英雄的。
就在整个高句丽国中充满了悲观之际,他们的英雄,登场了。
渊盖苏文:“不错,正是在下!”
在大唐东征的消息还没传到高句丽国中之前,渊盖苏文一直都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边境战场上杀敌建功。
而他之所以要在三国边境上杀敌建功,则是因为当年败退辽东之后,他便深刻的意识到,高句丽这个国家,相对大唐来说,战略纵深还是太小了。
于是,败退归国,重新整军之后。
他便谋划了一个统一半岛,加强高句丽国境战略纵深的宏伟计划。
由于他的父亲,曾是高句丽国中掌控全国大半军队的大对卢,再加上他也继任了大对卢之位,可控国中大军泰半。
所以,他的计划一提出来,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力,便得到了朝中大半将领的支持。
再然后,他便联合了百济,亲率两国联军十余万,准备先灭掉半岛上实力最弱小的新罗国。
直至今日,已然算得上是收获颇丰。
面对两国联军,新罗国可谓节节败退。
短短数年之内,国境线便一退再退。
连带边境线上四十余座城池,也都尽数成了高句丽的囊中之物。
面对此亡国之祸,新罗也不得不遣使向大唐求援。
请求大唐出兵,帮助新罗收复故土,教训高句丽。
也是因为如此,这一次大唐东征高句丽的理由中,便有一条是高句丽兴不义之兵攻打新罗,大唐身为宗主之国,自当武力干涉。
本来渊盖苏文在听见大唐东征的消息之后,是打算加大攻势,一鼓作气拿下新罗,再班师回朝抵御大唐的。
但谁知道,高建武竟然有了降唐的念头,这可把他气得不轻。
所以,他当即放下了针对新罗的攻势。
甚至连打下来的四十多座城池都不要了,匆匆带上十万大军班师回朝,准备劝说高建武坚定抵抗大唐的决心。
只不过,向来对渊盖苏文言听计从的高建武,在是否抵抗大唐这件事情上面,却是罕见的与渊盖苏文出现了分歧。
不论渊盖苏文如何劝说,高建武都只有一句话:“大唐天兵不可战胜,君若不信,且看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昌等国如今安在?”
渊盖苏文被高建武的怂样气得恼羞成怒,竟是直接将高建武一刀枭首。
不过,有了高建武的人头作为威慑,高句丽国中投降派的声音倒是少了许多。
倒也算是弄巧成拙,因祸得福了。
高建武死后,渊盖苏文仗着手握全国之兵,果断迎立了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继位。
他自己,则是自领大莫离支之位,专职国政。
而随着渊盖苏文这一顿快刀斩乱麻的一般的强硬手段强压下去,高句丽国中,也总算再次团结起来,开始了一干应对大唐大军攻伐的策略调整。
他先是让心腹爱将杨万春亲率五万大军,赶赴平壤最大的屏障之城安市城镇守。
随后又调集了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麾下十五万大军南下,命二人率主力大军于平壤周边游弋,以备随时救援国都平壤与平壤周边几座卫星城市。
最后,则是将其他城池之中零星的守军聚集起来,全部送到前线长城去镇守,如此,也让他在长城上凑足了十万大军。
至于他自己,则是亲率十万大军镇守平壤。
他麾下这十万大军,既是高句丽其他战场的援兵,同时,也是高句丽最后用来翻身的底牌。
因为举全国之力,凑出四十万大军,已经高句丽极中的极限,他已经没有办法再多变出哪怕一兵一卒。
所以,这十万大军,他必须要亲自指挥。
而就在高句丽一通操作,做好迎战大唐的准备时,大唐的天兵,也终于抵达了营州城。
营州,作为大唐东进高句丽的桥头堡,同时,也作为大唐补给生命线上最重要的中转站。
大军抵达此地,自然是要好好歇息一段世间,才好继续出征。
始终是赶了好几个月的路,哪怕是强如唐军,也早已是兵困马乏。
若是贸然发起进攻,只怕就要深刻的体验到什么叫做劳师远征之苦了。
于是,在大军抵达营州之后,李世民除了将斥候派了出去。
做第一事情,就是大手一挥,给十几万大军放了一个月的假。
当然,这个放假,也是有限制的,不能扰民,操练也不能落下。
但即便如此,十几万大军仍是无比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假期。
毕竟,他们也不知道,等到下一次放假,还会不会有命在?
战场上的事情,谁都不好说了。
而随着大军放假,柴令武也总算是能够好好吃上一顿饱饭,睡上一个好觉。
当他再一次吃到热气腾腾的羊肉之时,他更是忍不住激动得热泪盈眶......
营州刺史府,李世民设宴款待诸将。
正言笑晏晏间,堂间却是忽地传出一阵压抑的啜泣声。
众将好奇循着生源看去,入目所及,却见新兴县公柴令武抱着一条大羊腿又哭又笑。
众将皆不解柴令武此举此举为何?
帝同疑,问曰:“汝哭何事?”
令武答曰:“营州甚乐,不思途也!”
是故,后世有书载曰:“营州有羊,滋味甚美,柴公尝之,不思长安是何地也!得词:‘食羊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