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贞观风流 > 第399章 这种事情,和老丈人带女婿去洗脚有什么区别?

第399章 这种事情,和老丈人带女婿去洗脚有什么区别?(2/2)

目录

“啊~岳丈大人饶命~”

在柴令武震彻云霄的惨叫声中,长长的队伍也进了洛阳城。

李世民此行虽是轻装从简而来,但早在数月前,他便已经派出影子卫前来打整洛阳宫。

因此,队伍进入洛阳之后,李世民便轻车熟路的前往洛阳宫下榻。

至于一众老将,照理说该住到军营去,不该在洛阳宫里晃悠。

只不过,大唐的君臣都没那么多讲究,且李世民还要与一众老将继续商讨接下来的练兵事宜。

所以,一众老将也都跟着李世民住进了洛阳宫。

至于柴令武,则是跟着李承乾住进了东城。

所谓东城,其实就是洛阳皇宫的东宫。

前隋炀帝营建东都,在洛阳城西北角,洛河以北,建造了洛阳皇宫。

大唐立国之后,虽定都于长安,但洛阳的政治地位依旧重要。虽没有陪都之名,却有陪都之实。

所以,洛阳宫内一切,其实都与长安太极宫没什么区别。

而随着两人入主东城,两人忙碌的后勤管理生活,也就正式开始了。

至于为什么是两人,而不是李承乾这个单独的负责人,也很简单。

那就是李世民和一群老将军的军事会议,他没资格参与。

他现在的官职,叫做“东行行军总管府录事参军兼随军参谋参预军机事。”

是的,没错,这一长串乱七八糟的东西,是他的官名+职名。

其中东行行军总管府录事参军是官位,随军参谋参预军机事是职位,合起来也就是俗称的官职。

听起来是不是很牛逼?

又是行军总管府,又是参预军机事。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八品的小官。

是的,八品,这是一个很......嗯......怎么说呢,就是职责很难界定的官职。

这个官职,要是放在地方折冲府上,就相当于监军。

而若是放在战事,则可以看作是主帅的参谋长,可以随时向主帅和军中提意见。

但是.......这个官职,他就只有提意见的权力,没有任何治理权。

大事参与不进去,小事管了也白管,总之就很鸡肋。

大事没资格参与,让他去练兵,他又嫌辛苦,便也只好跟着李承乾混日子这样子。

而李承乾分管后勤诸事,其实真正的重点,也就只有一个,那便是粮食!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冷兵器战争中,可以说粮草能否跟上大军,便直接决定了一场战事的输赢。

历史上,李世民之所以在久克安市城不下后,选择退兵,就是因为大雪封路,导致粮食跟不上,不得不退。

其他的,像是兵刃,甲胄,马匹之类的东西,影响反而不是很大。

因为,这些东西,可以抢。

但粮食这玩意儿,是真正的命根子,你若是发了疯的去抢,大概率收获的,会是一堆燃成焦炭的东西。

如柴令武在辽东那般数次微操,乃至于高侃携十八勇士劫营抢粮食,都是纯粹的运气因素。

像这样靠运气去办事,对于小规模的部队而言,还可以赌一赌。

但在十几万大军面前,那就是必死项了。

所以,李承乾每日要忙碌的事情,说白了,就是转运粮草。

这些粮草,来自四面八方,两淮,关中,河南,河北,都有。

但最多的,则是来自江南。

一来是江南的三季稻大丰收,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二来便是蜀中的粮食,也需要先顺着大江放到江南,再从运河转运抵达洛阳。

蜀中与江南,本身便是大唐最重要的粮仓之一,供应的粮食多一点,也就很合理了。

至于这些粮草的去向,就简单多了。

其中七成的数量,需通过陆路,运到柴令武亲手建成的东征桥头堡营州。

剩余三成,则是运到登州,交给山东水师。

此战,李世民虽然没有同意李靖的水陆并进之举,但依旧动用了水师。

只不过,水师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粮食以备不测,顺便袭扰高句丽沿海的城池,而非是作战。

简单来说,就是万一陆上的粮食用尽了,水师可以第一时间补充。

而两人这一忙,便又是数月时间过去。

随着时间开始入秋,李世民召集的各地折冲府常备军,也终于全部齐聚洛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操练。

当然,这一次的操练,不是练将士们短兵相接的能力。

因为,如今的唐军,在短兵作战方面,已然天下无敌,再练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这一次李世民操练大军的目的,是要将士们熟练使用火器。

这些火器的品类,也是多种多样。

大到火炮,小到火器局改良过的二代震天雷,以及百虎齐奔箭,集束火箭,喷火枪之流。

其中每一样火器的数量,都不下数万,几乎可以说是搬空了火器局这些年的所有成过。

同时,这些火器之中,还有三千支三眼火铳。

是的,火铳,这种本该出现在数百年后的东西,终究还是让火器局给造出来的。

虽然产量还不高,准头不行,射程也达不到柴令武理想之中的效果,但终究,还是造出来了。

有了火铳为基础,手枪,步枪,甚至加特林马克沁还会远吗?

或许很远,也或许很近。

但任何东西,只要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度,再想从二到三四五六,就会简单很多。

以大唐如今的模式和对人才的培养,柴令武相信,他早晚都能看见那些东西重现于世间。

就算他活着的时候看不见,两三代人之后,那些该出现的东西,同样会出现。

这是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确切的,是肯定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大军不间断操练,北邙山下密集的炮火声也响了半个秋天和一整个冬天。

一直到贞观十七年到来,半年未曾停歇的炮火声,才终于消散一空。

大军停火了,不是因为炮弹用尽了。

而是因为,大军即将出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