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贞观之治成果大爆发,李世民病倒!(1/2)
柴令武的收徒风波很快过去,书院再次开学。
而武照,狄仁杰,张谏之三人熟悉完书院之后,便陷入了紧张的忙碌之中。
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他们并不是唯一的天才。
大师兄裴行俭的那个小徒弟钦陵,比他们更变态。
明明年纪比他们都要小,但在课业的进度之上,比他们只强不弱。
他们三人之中,也就只有狄仁杰一人,能够与钦陵并驾齐驱。
武照与张谏之,则是要稍稍逊色一筹。
好在柴令武也预料到了这样的情况。
特意在每日的傍晚时分抽出了两个时辰,为基础较差的武照和张谏之补课。
而有了柴令武给他们开的小灶,两人尽管在裴行俭的小课堂上还有些吃力,但也没有落后狄仁杰与钦陵太多。
日子就在这样的紧张与忙碌之中逐渐过去。
年底,柴令武三个孩子的周岁宴准时在县公府召开。
柴令武如今虽不在朝堂之上,也并无官职在身,但所有人都知道,柴令武受到重用,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没有人会质疑柴令武这些年为大唐立下的汗马功劳,更没有人会质疑皇家对柴氏的宠爱。
说白了,柴令武之所以现在还没有登堂入室,不过是因为资历还不够老,而不是功劳不够多。
众人毫不怀疑,等到陛下老去,太子掌权,柴令武一定会成为大唐立国以来,最受天家宠信,最有权力,最有地位的重臣。
因此,纵然柴令武三个孩子的周岁宴并未大操大办。
但满长安的勋贵官员,凡是在朝堂上有名有姓之人,几乎全都亲自来到了县公府道贺。
纵然是当真有事耽搁者,也都派出了代表前来送上重礼。
甚至就连和柴令武一向剑拔弩张,大有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的五姓七望,也都派人送上了贺礼。
一个县公府,能有这样的排面。
纵然柴令武的爵位还是县公,但也没人敢不把他当成大唐的顶级权贵。
可以预见,未来的柴令武,在大唐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高。
而等到县公府的热闹散去,关中也已然是一副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景象。
贞观十五年,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年。
因为今年,自贞观三年以来,朝廷藏粮于民,藏富于民,免徭薄赋,大兴基建,培粮育种......等种种不起眼的政策,终于在这一年,迎来了井喷似的的爆发成果。
先是政事堂公布了一份财报,直接用数据对比的方式,宣布朝廷在贞观十四年的商税,对比贞观三年,足足增长了十倍有余。
随后便是户部公布了贞观十五年的最新人口户数,为三百二十七万户。
三百二十七万户的人口,对比历朝历代的人口峰值,算不上什么,比起前隋八百多万户的人口数量,更是远远不如。
但是,在贞观三年时,大唐的人口户数,仅有一百九十万户。
也就是说,短短十三年的时间,大唐的人口,增长了将近整整一倍。
十二年时间,人口增了一倍,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每个六口之家,在这十三年内,都生了四五个孩子。
而人口的增长,永远是评定一个政权是否安稳的唯一标准。
百姓愿意生孩子,便意味着当下的社会是繁荣的,是安定的,更意味着百姓们手里的物质是丰富的,食物是充足的。
因为,只有当生孩子能为家中带来更多的价值之时,百姓们才愿意生,才敢去生。
反之,若是百姓家中已经贫瘠到连大人的口粮都已经无法保证,又遑论去生孩子?
所以,户部公布的这一手全国人口户数,影响力还要远超政事堂公布出来的大唐财政增长数据。
并且,随着户部公布的数据影响力逐渐扩散,民间已经有了大唐已入盛世,并远超前朝开皇之治的声音。
尽管这些声音还很小,但,哪怕声音再小,那也是百姓们自发的称赞。
这样的称赞,对于朝堂上呕心沥血的李世民与衮衮诸公来说,远比对外作战取得了什么大胜,还要更加振奋人心。
但,今年大唐迎来的好消息,还不止如此。
就在政事堂先后公布出数据之时,科学院也放出了一份关于关中粮食产量环比增长的调研。
数据显示,从贞观三年开始,随着曲辕犁,水车,楼车等各种先进农具的应用,关中之地的粮食总产量,对比贞观三年之前,增产了两成有余。
亩产更是由贞观三年之前的平均一石五,增长到了平均一石八斗。
别看这小小的三斗粮食,这却是科学院十二年的心血。
平均一亩地增产三斗粮食,就意味着百姓们能够多攒下一年的口粮。
虽说这个数据,比起汉文帝时期的户皆有存粮三年余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至少,能保证大唐不会再出现贞观三年那样的大饥荒。
就算偶尔再出现什么旱蝗水灾,百姓们也有了一些能够容错的余地,不必再背井离乡去东西就食。
同时,江南也传来好消息。
大唐自真腊国引进的三季稻种,在江南的种植规模已经超过了三百万亩,对比刚刚引进之时的八十万亩试验田,规模上与产量上,都足足增长了将近四倍。
并且,这个数据,也还在逐年增长。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不久之后,大唐将彻底不再为粮食担忧。
纵有一地缺粮,以大唐如今发达的交通条件,也可迅速自江南调集粮草去救场。
也别说什么三季稻的口感不好,三季稻的口感再差,那也是稻米,是正儿八经的粮食,总比麸糠和草根树皮要强。
随着大唐的好消息一桩接着一桩,整个大唐,也都陷入了欢乐的海洋。
满殿君臣,开始庆祝他们多年执政,呕心沥血,终于拿到了成果。
百姓们也在庆祝,庆祝粮食丰收,天下安定,庆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然而,有句老话叫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就在这个关头,自贞观元年开始,便一直坚挺,心心念念想要证明自己,兢兢业业想要创造盛世的李世民,却是突然病倒了。
是的,李世民突然病倒了。
而且这次的病症,来得没有任何预兆。
上一秒,他还在宫里大宴群臣,下一秒,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晕厥了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