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裴行俭收徒,柴令武的两个答案!(2/2)
得了柴令武的准话,钦陵便开始沉思起来,像是在斟酌词汇。
片刻后,他问道:“师公,徒孙来大唐也有一年多时间了,这一年多里,徒孙反复观察了大唐百姓的生活,发现大唐的百姓过得很是富足,家家户户都有余粮,且精神层面的生活也很是丰富。”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反观我吐蕃,大多数农奴,牧奴,皆受到地方领主的剥削,即便是赞普,也不能直接插手地方事务。”
柴令武静静的听着钦陵,随着他的对比出口,大抵也明白了钦陵到底想问什么。
默然片刻,他反问:“你是不是想问,要怎么才能让吐蕃的子民,过上如大唐百姓这般富足的生活?”
钦陵愣了一下,随即轻轻颔首:“还请师公解惑。”
柴令武点点头,淡淡道:“你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两个。”
“两个?”
“竟有两个答案吗?”
听见柴令武说这个问题的答案竟然有两个,别说钦陵,就连裴行俭都瞬间来了兴趣。
柴令武点点头,淡淡道:“造成吐蕃贫瘠的原因,不在于恶劣的气候,而在于制度上的落后。”
听见柴令武开始分析,两人急忙竖起耳朵。
柴令武见状,也不再卖关子,直言道:“恶劣的气候,人力尚能改变,如我大唐,最开始也只有中原之地宜居,但随着汉人先祖一代代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渐渐的,关中,书中,江南,辽东,便也逐渐开始有了人烟。”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吐蕃其实也是一样,别看吐蕃地处高寒山区,气候恶劣,但高原上的资源,实际上并不算贫瘠,不论是高原上广阔的草场,还是充沛的水源,都给雪山的子民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柴令武这话一出,钦陵的小脑袋便不住地上下点头。
作为吐蕃大论的儿子,他虽长在高原上,但噶尔东赞并未放松对他的教育。
因此,纵然他年岁尚小,但对高原的了解,却是超过了高原上大部分人。
高原上气候恶劣,但高原的土地仍能种出青稞这等雪山之神赐下的粮食。
高原上的气候寒冷,但广袤的草场却仍能养育大批牛羊马匹,甚至能养育出浑身被长毛覆盖,宛如远古怪兽一般的长毛牛。
所以,高原上的气候尽管恶劣,但资源真的不算匮乏。
而他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于,明明高原上的资源不算匮乏,为何大多数吐蕃子民,还是过得那样辛苦?
这也是他今日为何要来请教柴令武的原因,他希望这个智慧比他的师尊还要多的师公,能给他指明一个方向。
柴令武铺垫得差不多了,便也不再继续分析,而是淡淡道:“因此,在气候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吐蕃的制度,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据我所知,吐蕃如今名义上的统治者虽为赞普,可实际上,地方领主仍有很大的自治权,他们统治着大量的人口,并拿走了这些人口的一切生产资料。
中央无法集权,无法集权便没有税收,没有税收便无法改革,无法改革便只能维持现状,这就是吐蕃百姓穷困的真正原因。”
随着柴令武这一番话出口,裴行俭与钦陵也是忍不住再次小鸡啄米般点头。
柴令武这番话,虽然有些晦涩,但并不算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直指核心。
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必然有一个核心。
唯有找到这个核心,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钦陵若有所思道:“所以,我吐蕃的子民想要富起来,最终还是需要靠制度改革,让资源再重新分配是吗?”
听见钦陵此言,柴令武眼中顿时浮现一抹赞赏之色。
他只能说,钦陵不愧是大唐高宗朝的一生之敌,这敏锐的政治嗅觉,的确不一般。
他点点头,赞赏道:“不错,主动改变吐蕃国内的政治结构与人口结构,便是正确答案之一。”
听见柴令武这话,一直没有说话的裴行俭突然插嘴道:“那很难吧,吐蕃赞普能坐上赞普的位置,靠的就是部族领主的支持,若是要改革,岂不是要将农奴主全部得罪?”
“理论上是这样,但改革嘛,哪有不难的,不然也就不叫改革了。”
柴令武笑着点点头,吐蕃如今的结构,其实与春秋战国时期有点像,赞普是天子,部族领主是地方诸侯。
赞普虽有天下之主的名头,但很难号令诸侯。
想要集权,唯一的方式,就是学秦始皇,将诸侯们都打一遍,打服掉,甚至打死掉。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也是!”
裴行俭点点头,脑海中突然想起来贞观初年,李世民与各大世家互砍的场景。
若非李世民手段齐出,最终赢过了各大世家,极大的削弱了各大世家在政治上,地方上的影响力,大唐或许也不会有如今的盛世景象。
思及此,他接着问道:“内部改革,是正确答案之一,那第二个正确答案呢?”
钦陵正沉浸于柴令武所说的第一个正确答案,陡然听见裴行俭发问,也是急忙抬起头看向柴令武。
柴令武抿了抿唇,摇头道:“第二个答案,其实更简单,便是从外部着手,直接借用外力,将吐蕃国中的一切资源和政治打破,重新洗牌。比如,大唐出兵灭了吐蕃,直接将吐蕃的子民纳入大唐百姓的范畴,再比如吐蕃内附大唐,完整的嫁接大唐的政治架构。”
这话一出,裴行俭和钦陵顿时僵在了原地,眼中满是惊愕之色。
因为这个答案,未免也太简单粗暴了些?
他们想过无数种可能,却从未想过,答案竟然会是这样,这对吗?
看着两人震惊的样子,柴令武笑了笑,淡淡道:“很吃惊是不是?”
“有,有点......”
裴行俭点点头,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柴令武笑了笑,道:“但这就是第二个正确答案,毕竟,钦陵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吐蕃子民,过上大唐百姓这样的幸福生活,而不包括吐蕃的统治者和部族领主农奴主。”
钦陵被柴令武的答案吓了一跳。
但很快,他便认同的点点头,道:“让吐蕃的子民直接变成大唐的百姓,的确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方法。”
柴令武点点头,伸手揉揉他的脑袋,笑道:“钦陵,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父亲不远千里把你送到大唐,也未尝没有要你学习大唐先进的知识与制度,从而改变吐蕃的心思。
今日你既然问出了这个问题,便说明你其实也意识到了吐蕃需要改变,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毕竟这条路困难重重。
但不论如何,你既然入了我门下,我还是希望你将来的路能走得稳当一些,乃至于成为架在吐蕃与我大唐之间的一道桥梁,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钦陵仰起头,面色严肃起来,沉声道:“多谢师公教诲,徒孙当谨记在心,时刻不敢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