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贞观风流 > 第389章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行,看我不凿得你闺女叫爸爸!

第389章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行,看我不凿得你闺女叫爸爸!(2/2)

目录

毕竟,两国都是大国,且都是新立不久的大国,自然是谁也不服谁。

既然不服,那就只能来一场男人之间的较量,以此来分出一个座次。

长孙无忌道:“所以,吐蕃最终出兵的地方,还是松州是吗?”

李靖点点头,淡然道:“松州城前方虽有沱水为天险,但因松州地处高原的原因,我朝对松州的防守并不算紧,中央对松州的防务,也谈不上重视,对于吐蕃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可趁之机。”

听见李靖所言,众人都不禁下意识颔首。

李世民补充道:“且吐蕃占了先手,吐蕃大军可以趁我朝大军还未抵达松州之前,渡过沱水拿下松州城,并以此为倚仗,迫使我大唐妥协,答应吐蕃一些条件。纵然我朝不愿妥协,吐蕃大军也可倚仗城池之力,消耗我朝兵源,最后再退回沱水西岸与我朝大军对峙。”

李世民与李靖两人一人负责解释,一人负责补充,说得可谓通俗易懂。

即便是柴令武,房玄龄,长孙无忌三人对于兵事不是那么精通,也很容易听明白。

只是,随着真相逐渐刨析出来,三人的表情也变得有些凝重起来。

“原来如此,好个吐蕃,当真狼子野心!”

长孙无忌神色凝重,先是骂了吐蕃一句,随后才看向李世民问道:“如此说来,此战,我大唐岂不是要先机尽失?”

听见长孙无忌的问题,李靖和李世民再次相视一笑。

李世民拉了一根胡凳坐下,笑道:“若是没有柴小子推断出吐蕃的瞒天过海,声东击西之计,我大唐这一次,说不准还真要吃个小亏,不过现在嘛......”

李世民说着,朝柴令武挑了挑眉,没有再说下去。

但众人都明白,李世民心里这是已经有了对策。

他转头,看向李靖说道:“药师,朕打算重构大唐松州防线,以求更好的应对吐蕃和控厄党项,你......意下如何?”

李世民这话,就是打算要启用李靖了。

而李靖,也是很配合的朝李世民拱手一礼,笑道:“但使陛下有所差遣,臣定然万死不辞!”

“行,那便有劳药师随朕入宫商议!”

既然已经知道了吐蕃的动向,李世民便也不再废话,准备先回宫再商议正事。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虽然不知道李世民和李靖要怎么重构松州防线。

但也敏锐的察觉到,李世民这一次的动作不会小。

毕竟,李世民启用了李靖。

众所周知,李世民一般情况下,都不爱用李靖。

但只要李世民用了李靖,那弄出来的动静,就一定是能让天下震动的大动静。

比如,活擒颉利,再比如,平推吐谷浑。

因此,两人也默契的没有多言,静静跟在两人身后,准备回宫。

柴令武见状,也准备进宫去看看。

反正来都来了,也不差这一会儿,正好看看李世民和李靖两个军神,打算如何应对吐蕃。

只不过,众人才刚刚走出卫国公府,李世民便转身看着柴令武道:“柴小子,你可以回去了!”

“啊?”

柴令武张大了嘴巴,眼中满是愕然。

“啊什么啊,朕说你可以滚了!”

李世民有些嫌弃的摆摆手,随即翻身上马,准备回宫。

柴令武回过来神来之后,脸色顿时就比死了马还要难看,此时此刻,他是真想对着李世民的背影破口大骂。

彼其娘之,他不不乐意来的时候,非要把他拖着来,现在他有兴趣了,结果又让他滚。

这特么不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吗?

不带这么玩人的。

但很可惜,直到李世民与李靖等人的背影走远,他还是没敢骂出声来。

“妈的,该死的李世民,你等着,看劳资回去,不把你闺女凿得叫爸爸,我就不姓柴!”

他暗暗的在心里骂了一句,最终,还是翻身上马,阴沉着脸朝反方向走去。

待他阴沉着脸回到翠微山别墅之时,天色也恰好擦黑,然后,柴令武很快兑现了离开长安时立下的fg。

但一夜挥汗如雨过后,日子还是不可避免的再次平淡下来。

毕竟朝中诸事,如今和柴令武是真的没什么关系。

而且李世民和李靖商议的事情保密等级很高,哪怕柴令武通过太子李承乾的门路,也没有探出来两人打算怎么重构松州防线。

唯一能打探到的消息,也只是李靖在和李世民商议完的第二日,便率先带上数千精兵,秘密赶往松州。

打探不到确切的消息,渐渐的,柴令武便也将此事抛之脑后。

而等到他再次听见松州传来的消息之后,时间已然过去了数月有余。

贞观十三年的冬天来得格外的早,才刚刚进入十月份,一场大雪,便将关中大地渲染成了一片白茫茫。

而经过这半年多发酵,吐蕃也终于露出了针对大唐的獠牙。

先是冯德遐前往吐蕃调停失败,并激起了吐蕃人的敌视。

紧接着,便是吐蕃对外号称二十万,实际七万人的大军突然出现在松州城外。

并且第一战,就打得松州守将韩威弃城而逃。

再然后,就是李世民得知消息之后勃然大怒,诏令以卫国公李靖为帅统率三军,以右领军大将军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辅之,共督步骑五万前往松州退敌。

这道命令,乍一看没什么问题。

但少数知情人,却是在听见这道命令的瞬间,就闻到了阴谋的味道。

因为李靖分明已经在数月前,便已经带着数千轻骑,秘密赶往松州。

也就是说,这支五万人的大军,实际上是没有主帅的。

因此,当柴令武听见这道诏令的第一反应,就是吐蕃完了。

这里的完,不是溃败,甚至不是大败,而是字面意思上的完。

吐蕃这八万大军,注定要全军覆没,甚至搞不好连西域那三万大军,也要遭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