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原因(2/2)
当时甚至还有预案,准备将弘毅塾部分学员搬来京师。
可在京师的这段时间里,陈凡发现之前他的想法还是太过简单。
修史坐馆三年,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是个清贵的好差事。
但对他而言,可就痛苦不已了。
跟堂兄一样,其实他也是一个简单的人,并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在他看来,与其将精力浪费在这些上面,还不如踏踏实实教出一批有益天下,有益民生的学生来。
陈凡知道,肯定有很多人不能理解,踏踏实实在翰林院呆着,将来若是可以进入内阁,岂不是光宗耀祖?
但陈凡却觉得这些人的想法实在是太狭隘了。
陈凡心中佩服的状元有很多,但让陈凡觉得对方很伟大的状元则只有一个,那个人就是——张謇。
有人说,张謇有什么了不起,他不过就是办了几十个企业,搞了几所学校,做了点公益事业吗?
比起他,历史上厉害的状元多了去了,你佩服他干嘛?
陈凡佩服张先生,是因为他是一位超越了自身时代局限的先行者。
他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与实干精神的结合。
在陈凡看来,中国人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官迷”。
干什么都想着要做官,觉得做官才能“光宗耀祖”,做官才能“出人头地”。
逢年过节,做官的永远都排在上首。
但陈凡有个问题常常在拷问他自己——若是所有一等一的人才都去做官了,那谁来推动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了?
官员吗?
不。
是那些千千万万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那些整日里深处烟熏火燎之中的工匠,是那些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老师,是那些普普通通、家长里短的,没有活在史书中的百姓。
张謇以“状元”之才,提出了“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创办大生纱厂和数百所学校,就是他,将南通建设成“中国近代第一城”,至今,提到张謇很多人还会想到南通;提到南通,很多人还会想起张謇。
这就是陈凡为什么想要回乡的原因。
而这一念想,就是在堂兄提及辞官回乡时,那一刻他叹息的原因。
他,今天终于突破了自己,突破了华夏千年来的【官本位】,这一次“放肆”,看似放弃了很多,实则现在的天空与他而言,蔚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