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爷爷是道士皇帝 > 第1187章 万历二十五年的春节 2

第1187章 万历二十五年的春节 2(2/2)

目录

门前左右立起高耸的铭旌,上书皇帝亲赐的“功昭日月”与“国之柱石”。

灵堂设于府中最为宽敞的正厅,已被彻底改造。

所有彩色装饰尽数撤去,梁柱、门窗皆以白布包裹。灵堂正中央,悬挂着巨大的白色灵帏,帏前设祭坛,香炉、烛台、花觚、贡品盘等一应俱全,皆为素铜或白瓷所制。

祭坛之上,香烟缭绕,粗若儿臂的白烛日夜长明,火光跳跃,映照着后方灵牌上赫然书写的“大明敕封武宁王讳继光戚公之灵位”。

戚继光的遗体被恭敬地安置在御赐的金丝楠木棺椁中,棺木厚重,漆色沉暗,上面覆盖着象征极高荣誉的明黄色龙纛,这也是特赐殊荣。

他身着御赐的蟒袍,其纹饰与规格已远超寻常公侯。

遗容经过宫廷仪容官精心整理,依旧带着那丝梦中的安详与隐约的笑意,仿佛只是在一场宏大的征战胜利后沉沉睡去。

皇太子朱常澍亲临吊唁之日,是整个丧仪中最为隆重的一环。

等到了万历二十六年初五,太子身着青色织金云龙纹素服,仅以玉冠束发,仪仗精简却威仪天成。

卤簿前导,净街开道,太子车驾在众多侍卫和内官的簇拥下,缓缓行至靖国公府门前。

府中上下,以戚继光子侄为首,皆披麻戴孝,跪迎于府门之外。

太子朱常澍下车,面容沉静,步履沉稳,在礼官引导下,穿过跪伏的人群,步入庄严肃穆的灵堂。

灵堂内,百官早已按品秩班列,鸦雀无声。

太子至祭坛前,亲自上香,三奠酒。

随后,由鸿胪寺官员高声朗读皇帝亲撰的祭文,追忆戚继光一生功绩,从东南抗倭到北御蒙古,直至跨海平定倭国,天子称其“一身系天下之安危,半壁赖长城之雄镇”。

“虽古之卫霍,不能过也”。

读毕祭文,太子面向灵柩,郑重地行了四拜礼。

这是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规格的祭奠。

礼毕,太子又亲自安抚了跪在一旁的戚家遗属,温言勉励,嘱其节哀,并传达了皇帝的抚恤之意。

这一系列举动,完美体现了皇家对功勋卓著老臣的尊崇与恩眷,将葬礼的哀荣推向了顶点。

发引之日,场面更是浩大堪称国葬。

庞大的送葬队伍绵延数里,旌幡蔽日,仪仗森严。

由京营精锐组成的护灵卫队,盔明甲亮,神情肃穆。

前导的诰命亭抬着追封武宁王的诏书,其后是皇帝亲赐的“武”字大旗和代表其一生功业的各色旌旗。

纸扎的兵马仪仗、亭台楼阁,规模宏大,栩栩如生。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由一百二十八名壮夫抬行的巨大金丝楠木灵柩,棺上覆盖的明黄龙纛在冬日黯淡的阳光下依然醒目,这已是超越常规的殊荣。

京畿百姓,无数人自发素衣夹道跪送……

最终,戚继光。

大明武宁王,被安葬于朝廷敕建的、规模宏大的墓园中,并没有将其送回山东老家。

他的神主被恭送入太庙,陪伴在历代帝皇之侧。

这场极尽哀荣的葬礼,由皇帝下旨、太子亲祭、百官致哀、万民送行,集齐了人臣身后所能想象的所有尊荣……

朝廷将武宁王戚继光的陵墓,特意选址于皇家陵寝区域的外围,天寿山苍茫的臂弯之中……这并非随意安置,而是朱翊钧早就安排好的,从戚继光返回北京城后,陵墓的修建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