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 第449章 李世民:朕才当几年的皇帝?【求月票】

第449章 李世民:朕才当几年的皇帝?【求月票】(1/2)

目录

翌日,太极殿。

大朝会的钟鼓声庄严肃穆,文武百官依序鱼贯而入,分列两旁。

只是今日的气氛,远比往日更加凝重压抑。

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无形的硝烟,所有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扫向文官前列那两个空缺的位置。

那是太子与魏王的位置。

两位主角,今日皆未到场。

李世民高踞龙椅之上,冕旒遮面,看不清具体表情,但那股如同实质的帝王威压,让整个大殿针可闻。

“众卿平身。”

李世民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

待百官起身,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目光扫过群臣:

“今日大朝,议两事。”

“其一,太子李承乾,平定辽东、覆灭倭国,开疆拓土,战功赫赫。”

“然,其行事多有僭越,近来更兼……御前失仪。”

“功过如何评定,东宫属官是否需为规谏不力担责,诸卿可畅所欲言。”

“其二,魏王李泰,学问优长,孝悌仁厚,久在京城。如今诸皇子渐长,魏王就藩之事,亦当提上日程。”

话音下,大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死寂,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陛下!”

刘洎率先站了出来,他声音宏亮,带着特有的锋锐:

“太子殿下平定辽东、覆灭倭国,其功确实彪炳千秋,臣等不敢或忘。然,功是功,过是过!”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凌厉:“太子殿下在外统兵,多有先斩后奏之举,已非臣子之道!”

“近日更闻,殿下于宫中公然威胁魏王,言语间视兄弟如草芥,此等行径,与……与古之暴戾储君何异?!”

哗!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就连李世民都不由脸色一沉,他没想到刘洎居然主动提起这事。

长孙无忌,眼中则毫不掩饰的闪过一道杀意。

而房玄龄,虽然也很恼怒刘洎的言辞,但他现在已经不是尚书仆射了,应该低调才对。

否则,只会让李世民对他更为不满。

至于魏征,他身为太子少师,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然而,正当他准备站出来怒喷刘洎的时候,却被李世民一个眼神制止了。

只见刘洎又接着道:

“此非东宫属官规谏不力,实乃太子殿下性情使然,刚愎自用,已非属官所能约束!”

完这话,他深吸一口气,抛出核心诉求:

“臣以为,太子殿下立此不世之功,封赏自然要厚,金银田地,皆可赏赐。”

“然,其权柄过重,已生骄矜之心,为江山社稷计,为殿下自身计,东宫属官架构,当予以调整!”

“部分权职,应收归朝廷,或……交由其他亲王分担,以分其权,以磨其性!”

这番话,看似公允,实则刀刀见血,直指李承乾的东宫班底。

“陛下!老臣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弯弯绕绕!”

刘洎话音刚,程咬金便大步出列,声如洪钟:

“但老臣知道,太子殿下带着兄弟们在前方拼命,流的血是真的!立的功也是真的!怎么,这刚回朝,就有人看不过眼,要卸磨杀驴了?!”

他看似粗豪,实则精明,话里夹枪带棒。

尉迟恭也闷声附和:“太子殿下军功,无人能及。”

他们因为儿子李承乾不顾一切的杀了,转而支持李泰,更多是出于对李承乾的不满和自身利益的考量。

此刻站出来,既是表明立场,也是搅浑水。

任城王李道宗也出列,语气相对缓和,但立场明确:

“太子之功,确需厚赏。然,刘相所言,亦不无道理。”

“储君权柄过重,非国家之福。适当分权,使其专心学问德行,亦是保全之道。”

他同样恨李承乾,但出来的话,并不是直接与李承乾撕破脸,而是偏向制衡太子。

紧接着,于志宁、萧瑀等较为守旧、或因自身理念,或因与李泰交好的文臣也纷纷出列,或引经据典,或旁敲侧击,核心意思都与刘洎类似:

【太子功大当赏,但权需削,东宫属官要调整,其‘跋扈’之行需约束。】

而面对这汹汹攻势,东宫属官岂能坐视?

户部尚书马周立刻出列,他面容清癯,目光锐利:

“陛下!刘相之言,臣不敢苟同!”

“太子殿下于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远征万里,扬我国威,拓土千里!”

“此乃不世之功,岂是区区金银田地所能酬赏?此功,当彪炳史册,泽被万民!”

他声音提高,带着一股凛然正气:“至于所谓僭越、威胁兄弟之言,皆是一面之词,可有实证?”

“太子殿下在外,军情紧急,若事事请示,贻误战机,谁人能担此责?!”

“东宫属官,辅佐储君,兢兢业业,何错之有?”

“调整属官,分其权柄,此非赏功,实乃罚过!”

“寒了功臣之心,将来谁还愿为陛下,为大唐效死力?!”

马周言辞犀利,逻辑清晰,直接将调整属官定性为罚过,扣上了‘寒功臣心’的大帽子。

新闻司司长岑文本紧随其后,他更善于以柔克刚:

“陛下,太子殿下年少气盛,或偶有言行失当之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