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出文物(2/2)
二柱子念了两遍,乐得直拍展柜:“写得好!比我爷说的还带劲!”
李大爷抱着他那把旧胡琴,在展柜前转悠半天,突然说:“我这琴也别挂墙上了,放柜里吧,省得落灰。”他把胡琴小心翼翼搁在蓝布垫上,“得写清楚,这琴拉过《借东风》,也拉过咱村自己的小调,听过的人比村头老槐树的年轮还多。”
林凡刚把胡琴的标签贴上,王瞎子就摸着展柜来了,手里攥着他爹的铜烟袋。烟袋锅黑黢黢的,烟杆上刻着个小葫芦,是他爹年轻时自己刻的。“给我这烟袋也找个地儿,”老爷子摸索着把烟袋放进柜角,“这烟袋锅,装过旱烟,也装过给我娘治咳嗽的草药,啥都能装。”
展柜渐渐摆满了,有王婶陪嫁的砂锅(锔过三道缝,熬粥香),有刘老五拴驴的旧铁链(融过镰刀,又找回来当念想),还有张老栓挖地窖刨出来的陶罐……每件东西都带着个小标签,写着谁的物件,有啥故事,看着比啥珍奇古玩都让人心里热乎。
马教授掏出相机,对着展柜“咔嚓咔嚓”拍:“我回去就给文保所的朋友看看,咱这‘民间博物馆’,比他们的还鲜活!”
晌午头,村主任带着俩穿制服的来了,说是县里文化馆的,听说念想铺搞了个展柜,特地来瞅瞅。“林凡啊,你这事儿办得好!”村主任指着展柜,“把咱村的老底子都亮出来了,比开多少会都管用!”
文化馆的同志边看边记,指着二柱子爷爷的草帽说:“这物件有年代感,下个月县里搞‘乡村记忆’展览,能不能借我们展半个月?”
二柱子赶紧摆手:“不行不行,这是我爷的念想,离了铺子就不踏实。”
林凡笑着打圆场:“要不我刻个草帽石雕送去?保证跟原物一个样,还不怕磕碰。”
文化馆的同志乐了:“这主意好!既保住了念想,又能参展,一举两得!”
正说着,马教授的手机响了,是他城里的朋友打来的,说想要林凡刻的小鱼小凤玉佩,越多越好。“凡小子,你这手艺要出名了!”马教授挂了电话,“人家说要订二十对,给你双倍价钱!”
林凡挠挠头:“我哪儿刻得过来啊,一天顶多刻一对。”
“我帮你找帮手!”二柱子拍着胸脯,“我跟张老栓家的三小子都能学,您教我们刻简单的,复杂的您来,保准误不了事。”
王婶也凑过来:“我给你们做饭,管够!”
说干就干,林凡找了几块软玉边角料,教二柱子他们刻鱼尾巴、凤翅膀。俩小伙子学得认真,刻刀握得紧紧的,手都酸了也不歇着。马教授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指点两句,倒像个监工的老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