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骄兵轻进趋安州,方阵铁网布杀机(2/2)
同时若任一方阵遭遇击溃,溃兵可从间隙有序后撤,避免冲乱整体阵型;
另有4个步兵营作为预备队,分散部署在8个方阵的空心部分,随时准备填补缺口。
80门迫击炮分散部署在8个空心方阵内部,每个方阵10门,还有20门备用。
30门野战炮部署在各方阵之间的空隙中,获得良好的射界,向逼近的敌军骑兵进行侧射,形成交叉火力。
远程先用实心弹轰击敌军集结队形,待骑兵进入500米霰弹射程,便切换弹种对密集骑兵实施近距离毁灭性打击。
步兵们手持燧发枪,在方阵四边排成4排纵深的密集队列,每边约150人,每个士兵占据的宽度约0.5米,形成18-20米宽的方形阵列;
前排士兵跪姿架起刺刀斜指前方,后排依次站立待命射击,四层防线交织成密不透风的“枪墙+刺刀丛林”。
阵前50米处,一排木桩横亘两军之间,桩间拉设三行带刺铁丝,以短铁丝拧成的尖刺错落分布,专门迟滞骑兵冲锋节奏;
同时,己方骑兵分两部分协同:前出轻骑兵在战线前方游弋侦察、迟滞敌军,重骑兵预备队隐蔽在方阵群侧翼与后方,待敌军冲锋受挫时发起反冲锋。
整个部署形成步兵方阵为基石、炮兵为火力核心、骑兵为机动利刃的“铁三角”战术体系,攻防一体,专等后金骑兵踏入预设战场。
说到空心方阵和铁丝网,这里就不得不科普一下了。
空心方阵本是燧发枪时代克制骑兵的战术瑰宝。
在历史上,它本应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时期才趋于成熟,成为线列步兵抵御骑兵冲击的“移动堡垒”。
线列战术的横队虽能发挥齐射火力,却侧翼脆弱,而空心方阵以中空四边形布局,四面皆可御敌,中间空地可安置指挥层、伤员和预备队。
两至四排士兵组成的“人墙”,前排跪姿架刺刀、后排站立射击,再配合齐射的硝烟与声响,能从物理与心理上双重震慑战马,即便最精锐的骑兵也难突破这道“刺刀+火器”的防线。
而它之所以能提前一个多世纪出现在1627年的安州平原,当然离不开燧发枪在永明镇的普及和李国助这个穿越者的贡献。
铁山大捷之后,李国助为了确保永明军在野战中战胜建奴,在给袁可立的报捷信中附上了空心方阵的阵图。
袁可立本是明末军事天才,林福又因永明镇燧发枪普及,对线列战术的理解远超同时期西方军事家,二人一见阵图便洞悉其克制骑兵的核心逻辑。
在妙香山蛰伏等待阿敏撤军的一个月里,他们已将这一阵法操练精熟,让士兵们能在瞬息间完成队形转换、保持阵列稳固。
至于阵前那一行铁丝网,看似有些画蛇添足,却是李国助为尽可能减少伤亡建议袁可立布置的。
铁丝网本来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但其实明代就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铁丝的能力。
只是那时的铁丝是被用于批量制造锁子甲,从来没人想过用它制作反骑兵的铁丝网。
明代之所以能批量制造铁丝,是因为掌握了四孔拉丝机技术。
明朝的四孔拉丝机,是古代金属冷加工的智慧结晶。
这种机械通过串联式的四孔多级模具系统,将粗铁条逐步拉制成细铁丝。
四个孔径递减的金属模呈直线排列,铁条在人力、畜力甚至水力驱动的牵引系统作用下,依次穿模完成逐级减径,每孔可减少30%-50%的截面积,配合退火处理消除加工硬化,最终能拉出直径0.5以下的极细铁丝。
这项技术在明代已发展成熟,比欧洲同类应用早约100年,主要用于锁子甲的大规模生产,使锁子甲成本降低50%,装备普及率大幅提高,明军备甲率达93%。
中国四孔拉丝机在16世纪已实现铁丝的规模化生产,而欧洲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仍以单孔手工操作为主。
如今永明镇改进四孔拉丝机,增加孔位到8个,还将其与蒸汽动力、焦煤炼铁、搅炼法相结合,制造出了品质接近现代的铁丝,用于制作铁丝网,能在骑兵冲锋路径上形成致命阻碍,为前装时代的步兵和炮兵争取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