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2/2)
甚至出过皇后与相公联手暗杀主战派宰执韩侂胄,并将其人头送给金国求和的破事。
而那名割据派相公就是如今宋国宰相史浩的儿子史弥远。
想到这里,刘淮颇有一种世事难预料的奇妙之感。
但显而易见的是,刘淮根本无从与梁肃做解释,难道说他能掐会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知道宋国会一窝囊到底?
不过刘淮转念一想,宋国不行不代表南方不成,因为梁肃说的自中唐以来的江南大开发乃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后世朱元璋在统合南方力量之后,不就北伐成功的吗?
当然,这也不全都是明代开国天团的功劳,当时北方在经历宋金元三朝的‘德政’,尤其经历了蒙兀人的屠戮之后,已经地广人稀,近乎荒漠,南北实力对比已经失衡。
如今北方终究还没到那种程度。
刘淮脑中左右互搏了一番,发现胡铨脸色有些尴尬,不由得笑着说道:“胡先生乃是为天下百姓免受兵祸而忍辱负重,自然也是天下豪杰。”
如此不尴不尬的安慰了一句之后,刘淮继续问道:“梁先生,你继续说,攻打西金与宋国又要分别作何准备?”
胡铨知道接下来就要涉及军事方面,甚至还要有军事改革与人员任免的内容,再加上其人也不想继续在此尴尬下去,立即起身:“陛下,臣告退。”
“胡先生慢走。”
胡铨缓缓走出了大殿,走出了这座完颜亮刚刚营造不过十年的皇宫之后,望着街上人来人往,听着充斥进耳朵的北方口音,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幽燕得以收复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可为何不是大宋收复的呢?
然而已经有岳飞、虞允文这等文武豪杰托生于宋国,终究力有未逮,又怨得了谁呢?
胡铨再次叹了一口气,走入了冰凉的北地寒风之中。
“至于军略与民政,那简直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无妨,今日只是说个大略而已,总不能咱们君臣二人口头上商量两句,就将国家大政定下来吧。”
梁肃闻言不由得扶额:“大郎君,我如今乃是枢密使,也就是西府大相公,已经不是当日的军师将军了。而大郎君既为天子,也自然不是当日的靖难大军节度使。
正所谓王者无私,咱们二人私底下商议已经算是正经大事了。”
刘淮撇嘴,干脆瘫坐在椅子上:“那就请梁相公严肃说一下公事吧。”
梁肃对于刘淮这般惫懒模样有些无奈:“首先乃是幽燕晋地辽东的要进行卫所化,而且要重新招募士卒,按照功劳遴选军官,这件事没有两年辛苦,绝对完不成。”
“一步一步的来,不要想一口气吃个胖子。”
“臣也是这般想的。先整饬出来几处再说。从燕京、辽阳、太原、真定这几处来着手,建立新军。”梁肃一口气说了几处地方,迟疑了一下方才继续说道:“大郎君,这几处新军战力肯定不成,还得大郎君带着打几仗才能成军。”
“梁相公的意思是,如果进攻西金,就要用他们?”
“正是如此。当然,禁军还是得出战的。”
“梁先生还是称呼他们为靖难大军吧,一时间实在是改不了这说法。”
大汉建立之后,需要处理的军政大事实在是太多了,这个草台班子也颇有一些手忙脚乱之感。
刘淮登基是一码事,可仅仅靠登基,就指望制度能够建立,各方利益能够理顺,军政大员都能各归其位,也属实是痴心妄想。
其中军事改革也是重中之重,而其中最先的一条就是将历史地理色彩十分明显的军号全都改掉。
如今东金已经完蛋,西金也苟延残喘了,武成军、陈州军等从金国传下来的军号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比如刚刚梁肃所说的禁军,说白了就是由靖难大军为骨架建立的中央军,不过如今这支大军还处于新建黄皮文书阶段。
梁肃点头:“若是攻打宋国,则需要以中原、山东兵马为主力,当然,靖难大军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其实也是个两难,进攻宋国有成熟的卫所兵,而进攻西金则是得有大量新军,战力参差不齐的。”
“可若是能拿下关西,再攻下南阳,则我军可以从关西入蜀,自南阳攻襄樊,自山东攻两淮,海军由海路直扑临安……呃……”
梁肃说到这里,脸色有些怪异起来。
而刘淮则是面露戏谑:“梁相公,当日完颜亮南征的时候,不会是你给出的主意吧?”
梁肃脸色更加怪异:“臣当日不过是微末小吏罢了……只能说战略都是相通的……吧。”
说到最后,梁肃也有些失笑之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