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531章 天人感应,圣君不圣

第531章 天人感应,圣君不圣(2/2)

目录

朱棣也在一旁听麻了。

在他们的印象当中,一听到汉文帝、汉景帝治理下的文景之治,脑海中下意识的就会浮现出一个四海安平、没有天灾的盛世。

事实如何?

在汉文帝、汉景帝治理的盛世之下,竟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如此严重的天灾。

这些天灾,不应该出现在史书被称之为圣君的治理下才对。

不过他们二人脑海中拥有这种认知也正常,毕竟对于天人感应学说的研究,若是没有专人去查找盛世之下的天灾,人们都会下意识的忽略。

毕竟,在儒家千年潜移默化的口口相传下,天灾跟圣君二者没有关联。

包括一众皇亲国戚、夏原吉等儒家子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会特意去了解所谓的盛世灾祸。

其实在几千年以前的大汉,也就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凭借着盛世治理下不断涌现出来的天灾,完全可以推翻新兴的天人感应学说。

毕竟,当天人感应学说无法解释与现实相违背的现象时,这个学说的理论,自然就会被不攻自破了。

但没办法,汉文帝和汉景帝能够被称之为圣君不是没有道理,他们两位君王,在行军打仗方面,虽然没有朱棣厉害,但若是论及治理国家内政,绝对算是皇帝当中,最为顶尖的一批。

所以,在国家爆发了如此多的天灾时,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和各方调度,使得国家并没有遭受多么大的伤亡。

甚至还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文景之治。

像是汉文帝、汉景帝这样的圣君,和儒家所提倡的天人感应学说相违背。

儒家敢不敢为了保证天人感应学说的正确性,而将汉文帝、汉景帝打上昏君的标签?

自然不敢!

百姓不是傻子,在天灾下,汉文帝、汉景帝如何做的,百姓全部都看在眼中。

在那个时代,若是儒家敢将汉文帝、汉景帝通过百万儒生打上昏君标签,那么千万百姓就敢上演手撕儒家!

到那时,儒家会直接丧失在民间的公信力。

看着一脸怀疑人生的朱棣、夏原吉,陈羽笑了笑,淡淡的说道:

“其实举汉文帝、汉景帝的例子,说服力不是很好。毕竟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天人感应学说还没有被完善好。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人,文景二帝时,儒家虽已复苏,但天人感应的核心框架如君权天授、灾异谴告的系统论述尚未成型。”

“所以,那个时代记载这类灾害事件,描述比较宽泛、细节不够详尽,也可以解释得通。”

说完,陈羽手指敲击了几下桌面,继续道:

“那么我们可以顺着汉文帝、汉景帝的时间线往后拉,看看汉武帝时期,天子和天灾之间的联系。”

“建元三年,发生黄河决口之灾,洪水从顿丘溃出,向东南蔓延,淹没十六郡,百姓流离失所者超十万,农田被淹达数年之久,多地因洪涝引发瘟疫,伤亡数千人。”

“元光六年,关东地区爆发大旱,持续半年无有效降水,小麦、粟米等作物绝收,齐鲁、梁楚等地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受灾百姓超百万,仅官府登记的饿死者就达三万余人。”

“元鼎五年,全国范围爆发蝗灾,蝗虫从西北草原入境,遮天蔽日,先啃食关中农田,后蔓延至关东,数千里庄稼被啃食殆尽,随后引发大饥荒,百姓逃荒者超五十万,边郡因粮草短缺,甚至出现士兵断粮的情况。”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那个时候,天人感应学说经过了董仲舒的完善,已经很全面了,不仅明确灾异是上天对天子失德的谴告,还细化了修身、齐家、治国与天象、灾异的对应关系,比如君好战则旱蝗,君失德则地震。”

“按照常理来说,完善后的天人感应学说,能够清晰解释天子汉武帝和民间天灾的关系。但汉武帝时期的洪灾、地震、旱灾、蝗灾,数量已经不少。”

“《汉书》记载的汉武帝时期重大灾害就有十余次,波及范围覆盖全国,百姓伤亡、财产损失远超文景时期。”

“这样一来,岂不是说汉武帝也是一个昏君?”

说到这,陈羽突然想起来汉武帝好像和永乐帝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

比如汉武帝一生都致力于征伐匈奴,不是在打匈奴,就是全国备战在打匈奴的路上;而永乐帝则一生都致力于征伐漠北,而且还是御驾亲征的亲自带队,先后五次北伐。

结果二人的评价如何?

汉武帝是一个圣君,被赞雄才大略’‘开疆拓土;永乐帝则被扣上了一个穷兵黩武、耗费民力的帽子。

要知道,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可是打没了文景之治积累的三代人的积蓄。

文景时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到汉武帝晚年,官府粮仓空虚,为筹军饷甚至推行‘算缗’‘告缗’政策,搜刮民间财富,导致大量商户破产。

陈羽稍稍坐直,补充道:

“老朱,汉文帝在我的眼中,绝对是一位圣君;但若按照天人感应学说来看,恐怕在儒家子弟眼中,不是圣君,而是昏君,而且还是一个大昏君。”

“毕竟他在位时地震、洪涝、旱灾接连发生,按‘灾异谴告’说,这就是‘天子失德’的铁证。”

“要知道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多地出现‘村落空虚’的景象。”

“而且汉武帝晚年的时候,迷信巫蛊,造成了巫蛊之祸的惨烈局面。”

“单看这两方面,按照儒家天人感应学说,昏君的标签是逃不掉了,‘好战’引发旱蝗,‘迷信’导致灾异,‘滥杀’招来天谴,每一条都符合‘天子失德’的定义。”

“但儒家记载着对汉武帝的评价是什么,圣君,当之无愧的圣君!《汉书》称他‘雄才大略’,赞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西域、拓疆域,将他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

“几乎不提他穷兵黩武、巫蛊之祸的过失,就算提,也会用晚年悔过轻轻带过。”

朱棣听着陈羽讲解汉武帝,整个人有些恍然。

汉武帝有过巫蛊之祸,自己也有过靖难之役;

汉武帝打匈奴,自己打漠北;

可为什么自己在儒家的口中,是那么的不堪,那么的残暴!

汉武帝杀的是儿子,自己怎么说杀的……呸,当年靖难,自己是‘清君侧’,救的也是大侄子朱允炆。

这一刻,朱棣突然感觉儒家非常的虚伪。

那个时候,虽然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将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完善。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完成的,才让儒家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也就是说,若是这个时候,儒家用昏庸君王去纪载汉武帝,那么不用想也知道,儒家定然会被百家中的其他一家代替。

毕竟,那个时候,可是儒权君授的顶峰。

儒家的地位完全依赖于汉武帝的认可,没有皇权支持,儒家根本无法立足。

这么看来,儒家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

这一刻,天人感应学说客观公正、以灾异评君德的理念在朱棣、夏原吉心中,开始逐渐崩塌。

原来这学说根本不是天的意志,而是儒家根据皇权强弱随意解释的工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