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526章 舆论话语权,朱棣的感同身受

第526章 舆论话语权,朱棣的感同身受(2/2)

目录

“老朱,不知你对此是何想法?”

朱棣沉吟片刻之后说道:

“这两个典故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流言可畏,流言止于智者,在面对这种流言时,应当让自己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的看待问题。”

“但这共同之处的本质,我想不出来。”

陈羽淡然的点了点头,好像对老朱回答解答题的第一题低分题而第二个高分题空白在预料之中。

“老夏,你想出来这两个典故的本质是什么没?”

夏原吉摇了摇头。

共同之处几乎就是明着告诉你,但是本质思考起来简直就是一头雾水。

对此,陈羽打了一个响指,笑道:

“曾子杀人和三人成虎这两个典故的本质,是舆论!”

“舆论是指公众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对特定事物表达的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它是个体慢慢形成集体评价的一种形式,反映了集体心理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就像是方才的两个典故当中,曾子杀人,以及诬陷庞葱的人;他们都是从最开始的个体,慢慢的对着曾母和魏王发表了个人的观点;最开始的时候,二人并没有受到影响,可是到了后来,个体理念的不断传输,成功影响了二人,使得他们也成为了集体舆论的一员。”

“最终的结果就是接受并相信舆论,成为舆论一员的曾母和魏王,一个不再相信自己的儿子,一个不愿意相信庞葱。”

“这就是舆论发展的过程,也能从这两个典故中,直观的体会到舆论的威力!”

“而舆论是和话语权相互捆绑,也就是说,谁掌握了舆论,谁也就掌握了话语权。”

“而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可以做到像两个典故中的那样,将黑的说成白的,将错的说成对的,真真假假全部在掌握话语权人的倾向。”

“到那时是非曲直不在看对错,而是看掌握话语权人如何说!”

“舆论,话语权……”朱棣低声喃喃,脸上露出一副沉思的模样。

当陈羽说到这个的时候,他对此拥有非常强烈的感触,脑海中也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奉天靖难登基那一段时间以来,民间针对他的舆论。

两个典故中,第一个是几个百姓去制造舆论;第二个是魏王身边的臣子去制造舆论。

可是轮到他的时候,特么的是整个天下的百姓在制造舆论。

哪怕锦衣卫不负责民间的信息,可是这种大规模的舆论,想不知道都难。

他朱棣哪怕从燕王登基为永乐帝,但面对这时民间的铺天盖地舆论,能够怎么办?

一两个、几十个、几百个人这么说他,那好办,直接动刀杀了就行;

可这是来自民间数万万人,还有十多万读书人都一起说他。

他能够在靖难之役中大杀特杀,他能够将漠北的蛮子杀净,但是他还能将天下的百姓和读书人杀净?

显然不可能。

先不说他若是真的不顾所有的影响,去执行了这一理念。

那么做完之后,他就不是一个叔叔夺下大侄子皇位的残暴之君,而是一个会被写进史书,供后人十年、百年、乃至千年辱骂的残暴之君!

所以在面对整个天下铺天盖地的辱骂时,他选择了忍耐,也只是为了更好的结交权利,杀了方孝儒等顽固派。

后面为了消除靖难之役的负面影响,他发布了多次告示,想要告诉天下人,那个建文是如何将他这个好四叔逼反。

他想要让天下人知道,他做了这等大逆不道的事,也是有苦衷的。

但是这种解释,显然没有被接受。

民间的读书人,甚至认为朱棣登基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虚伪的,是为了巩固权利而演出来的一场戏。

在那一帮类似方孝儒的读书人当中,认死理。

认为如果朱棣真的有公理在手,为什么要起兵谋反。

哪怕朱棣身死,他们这些儒生后面也会为朱棣正名。

朱棣却在这个时候不去辩证,而是直接起兵靖难。

那就只能说明,建文帝当时的猜测是正确的。

你丫的朱棣早就窥探皇位!

果然,建文帝这种仁义之君是正确的。

我不听、我不听,你朱棣不管怎么说,就是一个乱臣贼子。

民间在面对朱棣所做的辩论,反而声势更加浩大的抨击他。

当朱棣看着锦衣卫从民间收回来的舆情,差一点被气的吐血。

踏马的。

老子张贴告示,将靖难起兵的前因后果都写在上面,结果你们特么说公道自在人心,若是我没错,为何要起兵?

就想我死是吧!

随后朱棣一查发现,民间散播舆论的有一大帮子都是方孝儒的门生。

好,你要是这么玩,那就下去陪你的老师吧!

但朱棣看着民间对于他的解释如此不接受,他该说的都已经说了,既然解释行不通,那么就只能用实际行动来表示自己的态度了。

当然,这个实际行动自然不是杀更多的人,而是勤勉治国、开疆拓土、宣扬国威。

他要做一个拥有万世功绩的帝王。

用一生的功绩,去洗刷那一次的舆论!

但这样的做法很累,再者他也不确定是否有效。

虽然摊丁入亩深得人心,可在民间,自己这个帝王更像是赎罪。

特么的!

所以当陈羽说起这一点的时候,朱棣直接感同身受,心中无比感慨。

接下来,朱棣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想要认真听陈兄弟如何应对舆情和在控制舆论之后,掌握话语权。

这样的话,自己就可以将最开始的在后世改变残暴君王的形象,放在永乐年间。

毕竟,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当下时代和后世能够被双重认可,自然是一种圣君的体现。

陈羽看着老朱思索了一会,问道:

“老朱,舆论和话语权是捆绑在一起的,谁掌握了舆论,那么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话语权就拥有了绝对的‘正确’!”

“那么,在大明永乐年间,你认为舆论的话语权,在哪一方势力,或者哪一个阶级手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