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1/2)
“陆同学,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你的时候,你说过写作主要是为了挣钱吃饭,现在呢,目标有改变么?”
饭后,陆清风送三位记者离开。
来到校门前,张启铭和胡莉莉先走了,孙智超和陆清风走在后面,等车的时候,两人站在门口叙旧。
这问题是对这次非正式采访的总结。
孙智超回去准备对此次的北大之行发两篇报道,一篇自然是文化交流的主题,还有一篇则以眼前这位少年为核心,融合其活动参与者的身份,侧面做个宣传。
都说记者的报道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但记者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已的喜好,而且他觉得多宣扬宣扬陆同学这样的新时代偶像也没什么不好的。
这个问题就是想勾连陆清风高中时期的那份采访,然后和如今做个对比。
他也期待着陆清风说一些志向高远的回答。
陆清风却并没有立刻说话,而是想了很长一段时间,目光才从远方收回来。
“前段时间我在课堂上学了王勃《滕王阁序》,里面有些句子我现在还记的,其中有一句叫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意思是说: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已的初心呢?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年少的王勃就有如此才情,可惜怀才不遇,在这篇文章中抒发自已的志向,勉励自已。”
《滕王阁序》被称作千古第一骈文,全篇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的典雅工整。
文章做成之后,流传千古。
只要上过学的就没有不知道这篇古文的,高中的时候要求全文背诵。
孙智超当然也了解,而且作为先锋少年报的记者,时常和初高中学生打交道,他了解更多一些,有的时候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学习问题。
像是文章的作者王勃,在满堂华彩的盛唐也属于顶级文人,初唐四杰之首,六岁能作诗,九岁读《汉书》,十岁饱览六经,十四岁举幽素科,这是唐朝科举的一部分。
常举也就是定期考试,还有一个制举,是皇帝临时下诏选拔人才,幽素科就是制举的一种。
任职朝散郎,可惜写文得罪了唐高宗被放逐;后补虢州参军,犯死罪,虽侥幸被赦免,却也被革职,古代文人中郁郁不得志的典型。
“所以我在想如果王勃真的活到了老年的时候依旧没有完成自已的志向,会是什么想法?”
孙智超下意识的也去想这个问题。
他想,或许是不甘和痛苦吧。
晚年的李白被捕入狱,落了个阶下囚的下场,被人救出来后,颠沛流离,没了年轻时候的风采,作的诗句中满是难过和孤独。
晚年的王安石变法失败,寄情于山水田园,心境从当初的豪迈奔放转变为闲适平淡,但若仔细品味他这段时间作的诗词,亦能窥探出一些悲愤落寞之意。
“所以孙记者你问我以后得目标,我也说不来具体的,只是想当我年老时,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孙智超一怔,回想着少年的的这句话,越想越有味道。
句意简单明了,一听就懂,句式却结构严谨,前一句是从时间维度上的遗憾,后一句是从自身成就缺失的愧疚。
双重警示,情感层次分明,极具发聋振聩的力量感。
妙啊!
连忙默背几遍,牢牢的记在心里,这次报道的标题都有了。
打的车也来了,孙智超最后和陆清风告别。
“这次和陆同学聊天收获很大,希望下次见面,能看到你有更高的成就,再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