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波兰的战后建设(十三)(1/1)
在联合帝国帝都的另一所顶尖学府——启元大学,气氛与中央帝国大学有着微妙的差异。如果说中央帝国大学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对基础理论与重工业技术的专注而闻名,那么启元大学则以其蓬勃的活力、对应用科学和新兴交叉学科的侧重,以及更浓厚的国际化色彩而着称。此刻,在启元大学机械工程系那间宽敞明亮、拥有巨大玻璃窗和崭新制图桌的阶梯教室里,一场关于“内燃机理论与设计”的课程正在进行。
讲台上,主讲教师是来自联合帝国南方党大本营魔都的着名工程师、荣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慕容琛教授。他身着简洁的西装,没有系领带,显得干练而富有激情,正用清晰的汉语,配合粉笔在黑板上快速勾勒出复杂的发动机剖面图,讲解着四冲程循环中气门正时与压缩比之间的精妙关系。他的语速很快,信息量极大。
台下,坐在前排最佳位置的十几名波兰公费留学生,个个全神贯注,几乎到了屏息凝神的地步。来自罗兹的卡齐米日·诺瓦克,鼻尖几乎要碰到摊开的笔记本,手中的钢笔在纸上飞速移动,生怕漏掉慕容教授口中的任何一个专业术语或公式推导。坐在他旁边的斯塔尼斯瓦夫·米库瓦,眉头紧锁,目光紧紧跟随着慕容琛粉笔的轨迹,不时在教材的空白处写下密密麻麻的注释和疑问。来自华沙的扬·科瓦尔采维奇,则一边记录,一边快速翻阅着桌上那本厚厚的、由荣耀集团技术出版部编纂的《内燃机工程手册(第三版)》,进行对照理解。
整个波兰留学生群体,都弥漫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求知欲和紧迫感。他们深知,能够来到世界排名第四的启元大学学习最前沿的工程技术,是祖国用宝贵的外汇和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机会。波兰国内,维斯瓦河上的桥梁等待修复,格但斯克的船厂需要现代化设备,罗兹的纺织机械亟待更新,克拉科夫的矿山渴望更高效的动力源……每一份课堂笔记,每一个实验数据,未来都可能转化为祖国重建蓝图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课间休息的铃声响起,慕容琛教授刚放下粉笔,波兰留学生们便立刻围了上去,争先恐后地提出各种问题。
“慕容教授!” 卡齐米日·诺瓦克第一个举手,用带着浓重口音但努力清晰的汉语问道,“您刚才提到的可变气门升程技术,荣耀集团在最新的船用柴油机上是否有实际应用?其可靠性和维护周期如何?”
慕容琛擦了擦手上的粉笔灰,赞赏地看了诺瓦克一眼,耐心解答:“很好的问题,诺瓦克同学。这项技术目前主要还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应用于大型船舶动力,面临材料疲劳和密封可靠性的挑战。我们魔都造船厂正在与集团的材料实验室合作攻关,目标是三年内实现关键部件的万小时无故障运行。”
他话音刚落,斯塔尼斯瓦夫·米库瓦紧接着问道:“教授,关于您上节课提到的汽油机爆震问题,除了提高燃油辛烷值,通过优化燃烧室形状,比如采用半球形燃烧室,是否能在不显着增加制造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抑制?波兰本土的燃油品质参差不齐,这个方案是否更具适应性?”
慕容琛点点头,拿起粉笔,在黑板一角快速画了个简图:“米库瓦同学考虑得很实际。半球形燃烧室确实能改善涡流,促进燃烧更充分,但对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如果考虑到你们国家的工业基础,或许可以考虑一种折中的楔形设计,结合高能点火系统……” 他详细地解释起来,波兰学生们纷纷再次打开笔记本记录。
这种热烈的学术交流场景,在启元大学的课堂和实验室里司空见惯。与中央帝国大学那边波苏学生之间无形的隔阂不同,启元大学的波兰留学生们似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汲取知识之中。这背后,既有他们个人的使命感,也与启元大学乃至其背后南方党势力营造的环境有关。
当天晚上,在波兰留学生位于启元大学外国专家公寓的公共休息室里,一场小型的讨论会正在进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整理白天的笔记,交流学习心得。
“慕容教授今天讲的气门重叠角对排放的影响,真是精辟!” 来自波兹南、主修汽车工程的塔德乌什·维辛斯基感叹道,“荣耀集团在小型乘用车发动机上的技术,看来已经超越了欧洲很多老牌公司。我们必须把这些技术细节吃透。”
“不仅仅是技术本身,” 卡齐米日·诺瓦克补充道,他显得更为深思熟虑,“你们注意到没有,慕容教授在提到技术应用时,经常列举魔都、羊城(广州)甚至南洋联邦新加坡的工业案例。启元大学的教材和实验设备,很多都直接来自华鼎公司、永恒集团、来福公司这些南方党背景的企业。他们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向我们展示一条不同于北方党重工业模式的发展路径——更侧重于民用技术、消费品工业和市场化运营。”
斯塔尼斯瓦夫·米库瓦放下手中的计算尺,表示同意:“没错。相比中央帝国大学那边浓厚的国家项目和军工色彩,这里更强调技术的商业价值和普及性。昨天我去听的关于‘家用电器电机设计与规模化生产’的讲座,就是由华鼎公司家电事业部的一位经理主讲的,他们甚至谈到了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这对我们波兰也许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我们的工业重建,既需要骨干重工业,也需要能快速改善民生的轻工业。”
这时,留学生负责人扬·科瓦尔采维奇拿着一份通知走了进来:“各位,刚收到学生会消息。下周末,由南方党青年委员会和魔都商会联合组织一场参观活动,目的地是魔都工业区的华鼎公司第三纺织机械厂和永恒集团下属的江南机车车辆厂。名额有限,我们需要尽快报名。”
这个消息让学生们兴奋起来。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正是他们渴求的。
“一定要去!” 塔德乌什·维辛斯基立刻说,“江南厂据说引进了德国技术,正在试制新型的内燃机车,这正是我们波兰急需的!”
“华鼎的纺织机械也是世界一流,” 另一个学生补充道,“罗兹的工厂如果能引进他们的自动化纺纱机,效率能提升好几倍。”
卡齐米日·诺瓦克却若有所思地说:“这样的参观机会,恐怕不是免费的午餐。南方党如此积极地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工业成就,除了学术交流,恐怕也有深意。他们可能希望影响我们未来对技术路线和合作对象的选择。”
扬·科瓦尔采维奇点点头:“诺瓦克说得对。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技术是第一位的,但也要明白我们背后是波兰的国家利益。北方党、南方党,还有法国、英国,都在向我们伸出橄榄枝。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但最终,要为我们波兰自己的工业体系服务。”
他顿了顿,环顾四周年轻的同学们,语气坚定:“祖国正在经历艰难的复苏,每一分资源都来之不易。我们在启元大学的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还要尽可能了解联合帝国的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甚至他们如何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这些软性的知识,可能和硬技术同样重要。”
休息室的灯光下,这群远渡重洋的波兰青年继续着热烈的讨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和草图,仿佛是他们为祖国未来绘制的一张张希望蓝图。在启元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里,他们暂时抛开了地缘政治的纷扰,全身心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能让祖国重新屹立的力量。窗外,帝都的夜空繁星点点,一如他们眼中闪烁的、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