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1874,新中华帝国的崛起 > 第317章 波兰的战后建设(四)

第317章 波兰的战后建设(四)(2/2)

目录

“米科瓦伊奇克部长,”李默笑容可掬地举杯,“祝贺贵国中部纺织工业区的规划顺利通过。我们华鼎公司最新一代的自动化纺纱机和织布机,绝对是世界一流水平,效率比法国产品高三成,能耗低两成,而且价格,正如我之前承诺的,可以有更大的优惠空间。我们还可以派遣最好的工程师团队,常驻波兰,帮助贵国培训工人,建立完善的生产和维护体系。”

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虽然对美酒佳肴来者不拒,但头脑依然清醒:“李默先生,贵公司的技术和诚意我们都非常欣赏。不过,法国大使保罗·康邦先生也多次找我,他们愿意提供一笔低息贷款,专门用于采购法国的纺织机械。您知道,波兰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关系……”

李默心中暗骂法国人搅局,脸上却笑容不变:“部长先生,商业合作终究要看性价比和长远利益。法国的贷款或许利率稍低,但他们的设备性能、后续服务,能和我们华鼎相比吗?我们不仅提供设备,还愿意帮助波兰建立从棉纺到成衣的完整产业链,甚至可以帮助贵国的纺织品通过我们南方党的销售网络,进入庞大的联合帝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这是法国人给不了的。”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而且,我听说贵国在土地改革中,对一些转向工业的地主有补偿政策?我们华鼎或许可以在他们投资建厂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这话说到了米科瓦伊奇克的心坎上。土地改革阻力巨大,如果能引导扎莫伊斯基这样的大地主将补偿金投入工业,特别是纺织业,无疑能减少改革的阻力。他沉吟片刻,道:“贵方的条件确实很有吸引力。关于具体的采购比例和技术转让细节,我们可以让技术团队下周详细磋商。”

而在遥远的联合帝国帝都,首相府内的气氛同样不轻松。首相李光主持的内阁会议刚刚结束,财政大臣金铭远(北方党人)和商业大臣赵文涛(南方党人)却留了下来,显然还有话要说。

“首相,”金铭远率先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满,“龙武集团在波兰的谈判进展缓慢,瓦迪斯瓦夫政府要价很高,要求控股和技术共享。而南方党的华鼎公司,似乎过于急切地想拿下波兰的纺织市场,这可能会打乱我们以北党为主导,逐步控制波兰能源、交通命脉的整体战略。”

赵文涛立刻反驳:“金大臣此言差矣。波兰重建,百废待兴,纺织业是解决民生、稳定社会的最直接领域。华鼎公司打开市场,是在为帝国在波兰赢得口碑和影响力!这怎么叫打乱战略?难道要像某些人那样,只盯着地下的石油和冰冷的钢铁,却对波兰人的穿衣吃饭问题漠不关心吗?何况,波兰的棉花原料部分需要从印度帝国进口,这其中也牵扯到与英国的关系,我们南方党在这方面自有考量。”

李光坐在宽大的首相椅上,平静地听着两位大臣的争论。这位执政近五十年的老牌政治家,深知帝国内部党派倾轧的痼疾。他轻轻敲了敲桌面,让两人安静下来。

“波兰,是帝国经略东欧、遏制苏联的关键一环。能源要抓,交通要抓,民生相关的市场也要抓。”李光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铭远,告诉张远和龙武集团,谈判可以灵活,但原则不能退让。波兰的石油利益,帝国必须占据主导。文涛,华鼎公司在波兰的商业拓展是好事,但要把握好度,不要为了市场份额而过分让步,更不能损害帝国整体的战略利益。你们要记住,在波兰,北方党、南方党、乃至南洋党的橡胶生意,都是帝国的利益!要协同,不要内耗。”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会让外交大臣徐志明(北方党人)协调,必要时可以给波兰政府一些额外的压力,比如在黄金集团的贷款拨付时间上,或者金龙集团的小麦运输安排上。恩威并施,才能让瓦迪斯瓦夫明白,与帝国合作才是波兰最好的选择。”

就在李光运筹帷幄之时,英国伦敦唐宁街十号,首相大卫·劳合·乔治也在听取外交大臣奥斯丁·张伯伦的汇报。张伯伦详细讲述了阿奇博尔德·默里在华沙与波兰人围绕橡胶和棉花谈判的细节。

“波兰人很精明,他们利用联合帝国南洋党的东方橡胶公司和我们的巴西橡胶公司竞争,压低了价格。”张伯伦说道,“不过,我们还是拿到了40%的橡胶份额,并且在印度棉花出口上建立了联系。但毫无疑问,联合帝国在波兰的影响力正在急剧上升。”

劳合·乔治眉头紧锁:“不能让联合帝国独吞波兰。我们在东欧需要一个制衡苏联、同时也能够牵制联合帝国的堡垒。告诉默里,继续加强和波兰的军事合作,那几十门火炮和迫击炮尽快交付。同时,让巴西橡胶公司想办法,哪怕暂时降低利润,也要维持住我们在波兰的市场份额。还有,通过我们在印度帝国的渠道,看看能否在棉花供应上给波兰更多甜头,但要确保这不会过度滋养联合帝国华鼎公司的纺织业。”

而在巴黎,法国总理雷蒙·普恩加莱对波兰局势的判断更为焦虑。他在爱丽舍宫对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坦言:“波兰正在滑向联合帝国的经济怀抱。我们的纺织机械在价格和技术上,面对华鼎公司都没有绝对优势。必须另辟蹊径。”他指示道,“加强对波兰的军事援助,不仅仅是装备,更要派遣军事顾问团,帮助波兰重建陆军军官团,加深法波军事联系。这是我们在东欧传统影响力的最后基石,绝不能丢失。”

1922年的春天,波兰华沙的重建工地上,工人们敲打钢铁的声音铿锵有力,似乎在宣告一个新生国家的顽强。然而,在这声音之下,是来自帝都、伦敦、巴黎、莫斯科的无数暗流汹涌。瓦迪斯瓦夫·格拉布斯基总理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的每一个决策,不仅关乎波兰的粮食、钢铁与石油,更关乎这个刚刚复国不久的国家,能否在列强环伺的险恶环境中,找到那条艰难曲折的独立自主之路。他知道,与苏联关系的改善,是一个遥远的、充满风险的目标,而在当下,他必须继续在联合帝国各党派及其西方竞争对手的夹缝中,艰难前行。前方的路,布满荆棘,但别无选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