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震撼天下(2/2)
就在范茯苓的商业版图顺利扩张之际,整个大庆朝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一桩三年一度的盛事上——科举殿试。
十一岁的范凌霄,已连夺解元、会元,如今站在了科举之路的最后一关,金銮殿上,直面天子策问。
消息早已传遍京城,十一岁的会元,本就是旷古奇闻,如今能否连中三元,创造史无前例的神话,成为了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谈资。
有人期待,有人质疑,更有人暗中盼着这“神童”摔下云端。
殿试当日,紫宸殿内庄严肃穆。
范凌霄一身青色儒生袍,在一众或中年、或老迈的考生中,显得格外稚嫩,却也格外引人注目。
他身姿挺拔,面容沉静,那双清澈的眼眸中,没有紧张,只有一种洞悉一切的淡然。
皇帝谢子卓高坐龙椅,目光扫过殿下众考生,最后落在范凌霄身上,带着审视与期待。
他亲自出了策问题目,并非拘泥于经义,而是紧扣时局:“问:北境戎患,江南时疫,西域初定,国库虽丰而用度亦巨,当以何策,固本培元,使国朝长治久安?”
此题涉及时政、军事、经济、民生,极为宏大,考验的是学子真正的经世致用之才。
众考生皆凝神静思,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空谈仁义,有的则眉头紧锁,难以把握。
范凌霄略一沉吟,便提笔蘸墨,文思如泉涌,落笔如行云流水。
他并未堆砌辞藻,而是开门见山,条分缕析:
“针对北境,臣以为当练兵选将,巩固城防,同时可效仿西域慕容氏例,择边民中骁勇善战者,编练乡勇,给予田亩,战时为兵,平日为农,既可节省军费,亦可加深边防……”
“对于江南时疫,当设常平仓备灾,建立疾疫预警机制,汇集民间验方,编纂医典推广,并派太医定期至地方教授防治之法……”
“西域之定,重在羁縻与通商。
当维持与慕容氏之盟好,鼓励商旅,以其地之产补我之需,以其路通四方之利……”
“至于国库,开源节流并举。
开源者,鼓励工商,改良农具粮种,提升税赋效率;节流者,汰撤冗官冗兵,明晰预算,杜绝虚耗……”
他的策论,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具体措施,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更难得的是其中透露出的务实精神与开阔视野,完全不像一个十一岁少年所能及,倒像是浸淫朝政多年的能吏所为。
尤其是他提出的“乡勇戍边”、“疾疫预警”、“工商亦为国本”等观点,更是让在场不少老成持重的官员暗暗颔首。
皇帝越看,眼中赞赏之色越浓。
当读到“国之强弱,在德不在险,在民不在器,然无险不固,无器不利,无商不富,无农不稳,需德、险、器、商、农并举,方为万全之策”时,他忍不住轻轻拍了下御案,低声道:“好!”
阅卷、唱名、传胪……当内侍监那尖细而悠长的声音响彻大殿内外——“一甲第一名,范凌霄!”时,整个京城仿佛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震天的议论与惊叹!
十一岁!连中三元!大庆朝开国以来第一人!
“文曲星下凡!”、“范家麒麟儿!”赞誉之声如同潮水般涌向范府。
范凌霄身着状元红袍,帽插宫花,骑着御赐骏马,在万众瞩下游街夸官。
他面容依旧平静,只有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与母亲柳清漪如出一辙的、了然的光芒。
他做到了,以最耀眼的方式,走上了母亲为他规划,也是他自己选择的仕途起点。
范府之内,柳清漪接到喜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凌霄的状元,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对她教育理念最有力的背书。
一个十一岁的状元,足以让所有质疑“因材施教”的人闭嘴。
范府双子,一商一文,皆已崭露头角,震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