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舌战群儒(2/2)
那绣屏之上,一幅《万里江山图》磅礴大气,针法繁复精妙,色彩过渡自然,远山近水,层次分明,竟似将水墨画绣出了立体之感,比许多名家的画作更显生动传神。
“此乃小女范朝颜耗时三年所绣。”柳清漪缓缓道,“绣艺,非小道也。
其上蕴含构图、色彩、意境,亦可传递文化,彰显国威。
若以此技,绣制舆图,供将士参考;
绣制经典,流传后世,岂非大用?
且此一幅绣品,价值千金,可养活了江南绣庄上下百余口人,繁荣地方经济,莫非于国无益?”
接着,范茯苓上前,他年纪虽小,却毫无惧色,朗声道:“学生范茯苓,近日经营西域商路,引入香料、玉石,输出丝绸、瓷器,一季获利,可抵边境一卫所半年军饷。
商贾流通有无,平抑物价,充盈国库,若按各位大人所言为‘贱业’,不知这军饷从何而来?
边疆安宁靠何维系?”
他逻辑清晰,数据确凿,竟让一些武将出身的官员微微颔首。
范祈年最后总结,他将手中整理成册的《青云蒙学成果录》呈上:“陛下,诸位大人。
青云学堂并非摒弃圣贤书,而是主张在通晓道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禀赋,选择最适合的道路。
范凌霄通经史,可为国家栋梁;
范三七精医药,可救死扶伤;
范南星善工巧,可利国利民。
若天下学子,皆能人尽其才,而非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我大庆何愁不人才辈出,国力昌盛?”
他言语恳切,条理分明,将柳清漪的理念阐述得透彻无比。
守旧派还想反驳,却发现对方并非空谈道理,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说话。
绣屏的华美,商路的利润,还有那本记录着孩子们在各种领域取得成绩的册子,都像一记记重锤,敲打着他们固守的观念。
皇帝端坐其上,将殿下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
他看到了一些老臣眼中的震动与犹疑,也看到了年轻官员脸上的兴奋与赞同。
“好了。”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日之议,朕已明了。
范夫人所言之‘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并非否定圣贤之道,乃是补其不足,开创新途。
国之所需,人才多样。
格物学堂之事,朕意已决,着有司尽快筹办。”
他目光扫过李阁老等人:“至于妇人干政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范夫人献言献策,为国育才,此乃义举,当赏!”
一场风波,在柳清漪和孩子们的有力反击下,暂告平息。
经筵之后,“柳清漪”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育儿大师”,更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敢于挑战陈规、推动变革的标志。
而她女子的身份,在这场辩论中,非但不是弱点,反而成了打破枷锁、带来新风的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