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复山河 > 第四百七十二章 、内斗不休

第四百七十二章 、内斗不休(1/2)

目录

“究竟是难以取得成果,还是压根就不想查啊!”

一旁的镇东侯跟着嘲讽道。

板子打到自己身上,才会知道疼。

东南各省的财政收入锐减,本质就是对皇权衰落的一次反馈。

太上皇御驾亲征失败后,朝廷没有对晋商集团进行大清洗,让许多人看到了朝廷的软弱。

士绅豪族和皇权之间,就是一对跷跷板。

皇权强势的时候,他们就是天子的忠臣。

皇权一旦衰落,这些家伙就会化身食人恶魔,逐步蚕食帝国的根基。

哪怕其中有忠臣站出来,为帝国鞠躬尽瘁,也改变不了群体的堕落。

相对以往的封建王朝,大虞的政治制度,要成熟的多。

可再成熟的制度,也需要有人去维护。

撑起帝国根基的士绅集团,早就已经堕落。

另一大支柱勋贵集团,在突然爆发一波之后,现在也陷入了颓势。

年轻一代勋贵子弟,进入官场之后,迅速被腐化。

满朝文武百官,口中忧国忧民喊的惊天动地,心里却全是生意。

“侯爷,这话就过了。”

“南方各省贡献了朝廷七成以上的财税收入,现在遇到了困难,减少一些实属正常。

朝廷总得给大家喘息之机,不然一直高压下去,百姓还怎么活啊!

以下官之见,不如削减一部分南方各省的税赋,与民休养生息。”

刑部尚书费心远开口辩解道。

身份决定立场,在团体利益面前,国家利益要往后靠。

他能够做到现在的位置,就是清流集团给推出来的。

哪怕内心深处,他并不支持士绅偷逃税款,现在也必须站出来支持江南士绅。

敢提出减税,自然是有所依仗。

削减南方各省税赋,清流党的支持者固然是最大受益者,浙党、楚党的背后支持者,同样是受益人。

两党出身的官员,就算不支持,也没法站出来反对。

“看来户部很富裕嘛,都可以减税了。那么欠下的各类费用,是不是该先划拨下去。”

高阁老当即嘲讽道。

大虞的财政虽然好转,但远远称不上富裕。高额的军费开销,一直都是困扰帝国的最大难题。

现在北方内忧外患,都没有解决,就有人提出给东南各省减税。

真要是落实下去,那么“南方各省出钱,北方各省出命”的国防格局,就要被打破了。

转瞬的功夫,在场的群臣就分成了两波。

北方出身的官员,坚决反对减税。

南方出身的官员,一部分支持减税,一部分保持沉默。

朝廷的开销,是不能少的。

南方少收的税款,就要加在北方头上。

以北方各省的情况,就算立即启动税制改革,也增加不了多少收入。

继续向百姓摊派,那是会出大乱子的。

官员们可以不在乎底层百姓的死活,但绝对无法坐视天下大乱。

“好了!”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税收减少,不是加税减税,别跑偏了议题。”

见气氛不对,首辅姜书翰开口打断道。

家乡父老的利益要考虑,可江山社稷也不能忽视。

朝廷要正常运转,离不开财政支撑。

只有白痴蠢货,才会认为所有的减税,都是好事。

此时提出减税,摆明是不怀好意。

税款降下去容易,再升上来,可就难了。

为了短期利益,影响江山社稷,那是典型的鼠目寸光。

一旦大虞崩溃,现在吃进去的,都得给吐出来。

主要是大虞对士大夫太好了,以至于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就本该享受特权。

当优待成为理所当然,势必会想要获得更多的特权。

哪怕牺牲国家利益,也在所不惜。

以往财政收入那么少,日子都能照样过。

在许多人的意识里,不认为大虞会因为财政收入减少而崩溃。

全然忽略了,现在的大虞和之前的大虞,完全是两个概念。

当募兵取代卫所兵,成为维护帝国稳定的基石,军饷钱粮开销就成了刚需。

内有叛军需要剿灭,外有北虏这个强敌,需要官军挡着。

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削减军费开销的行为,都会导致引发不可控的危机。

除了军费开销这个大头外,行政开销同样无法压缩。

大虞官僚体系,早就已经堕落,他们可不会过苦日子。

朝廷削减经费,他们就能把损失转嫁到百姓身上。

一众公共事业支出,同样是可以削减的,大不了搞一堆豆腐渣工程。

上千两一门的火炮能造,百八十两一门的火炮,同样可以生产出来。

后者能不能把炮弹发射出去,那就很难说了。

相比军火器械,水利工程更容易下手。

出了事没关系,推几个替罪羊即可。

后续的修修补补,又可以增加一系列的工程出来。

朝廷不拨款,地方衙门就向百姓加征。

理由一个比一个高大上,不给钱就是罪大恶极。

道德绑架,加强权压制,一直都是官员的拿手好戏。

“派出钦差,过去催缴吧!

税款减少最严重的南直隶地区,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直接革职查办。

下属各州府,情节严重的,一应主官也革职查办。

无论如何,税款都必须收上来。

一旦开了这个先例,往后能收上来的税款,将会越来越少。”

次辅白季临缓缓说道。

偷逃税款,在大虞不是什么新鲜事。

只不过前几年,勋贵系给地方的压力大,逃税的情况不严重。

各地税收总额,总体上是逐年递增的,朝廷感受不明显。

随着景李二人的落幕,勋贵系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对士绅们威慑力大幅度下降。

从永宁十年开始,南方多省的税款,就不再增长。

当时永宁帝刚被赶下台,朝中局势正处于微妙状态,需要地方势力的支持。

内阁对税收停止增长,选择了默认。

尝到好处之后,到了福安元年,地方士绅大族的胃口也变大了。

上缴朝廷的税款不升反降,民间出现强烈的抵制税改声音,要求恢复到从前的状态。

作为纳税第一大省的南直隶,表现的最为突出,福安元年的税收总额直接下降了一成。

其他各省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催缴税款的活儿,可不好干。

普通官员过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户部吕尚书是南直隶人,对那边的情况最为熟悉,亲自出任钦差最为合适。”

礼部尚书袁天宇的话音落地,文渊阁内的气氛,再一次凝重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