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4章 上桌下注,静夜庭(2/2)
朔风依旧呼啸,三千玄武禁卫的玄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一步步朝着阳武关的方向前进,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马蹄印,在雪原上延伸向远方。
惊鲵骑马跟在苏夜身后,看着主公从容的背影,心中也安定下来。
她知道苏夜从不是鲁莽之人,每一次冒险背后,都有着周密的计划和十足的把握,这次以身作饵,看似惊险,实则早已将各方变数都算在了其中。
...
次日天还未亮,阳武关外夜煞军主营帐的铜炉刚添了新炭,帐帘便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掀开。
进来的不是寻常斥候,而是个身着灰布短衫、腰间别着半块墨玉的汉子——这墨玉是静夜庭探子的标识,半块墨玉合则为信,拆则为凭,是夜王一脉世代相传的规矩。
汉子单膝跪地,双手捧着个巴掌大的木盒,盒面刻着细密的“夜”字纹。
“启禀王爷,静夜庭北境‘静枢’急递,苏夜行军路线已探明。”
夜无痕搁下手中的舆图,快步走过去接过木盒。
他打开木盒时,指尖不经意触到盒壁的暗格,那是用来防私拆的机关,若是旁人动过,暗格里的磷粉便会染黑纸张。
此刻纸上干干净净,显然情报从“静枢”传到主营,没经过第二人之手。
要说起这静夜庭,那可是夜王一脉世代经营的根基,自第一代夜王协助乾太祖定鼎天下起,这组织便扎根北境,历经夜王一脉的世代打磨,早已成了一张无孔不入的大网。
基层的探子唤作“夜影”,约莫有五千余人,散落在北境各州的驿站、市集、酒馆甚至军营里——有的扮成货郎走街串巷,有的混进驿卒队伍看管马匹,还有的在边境关卡当差,连过往商队的货单都能悄无声息抄录一份。
这些“夜影”平日里各干各的营生,只在收到“墨玉令”时才会行动,传递消息要么用信鸽,要么靠专门的“暗线”,信鸽腿上绑的竹筒里藏着写在丝绸上的密信,丝绸浸过蜡,遇水不化;暗线则沿着北境的商道走,每五十里就有个“接头点”,可能是个破庙,也可能是棵老槐树,树下埋着装情报的陶罐。
中层的“静枢”则是静夜庭的骨架,北境分东西南北四枢,每枢由一名“枢使”统领,掌管各自区域的“夜影”。
枢使们大多身份隐秘,有的是边境城镇的富绅,有的是部落里的长老,甚至还有个枢使在大乾皇朝的驿站当了管事——这些人手里握着北境最关键的信息脉络,比如各州的粮草动向、守军换防时间,连苏夜麾下罗网密探的行踪,他们都能摸得七八分。
而静夜庭的顶端,便是由历代夜王亲任的“庭主”,帐中这半块墨玉汉子,便是北境东枢的枢使亲派的亲信,专门负责向夜无痕传递最紧急的情报。
这么多年来,夜王一脉能在北境立足,甚至敢公然对抗大乾,靠的便是静夜庭这张网——当年夜无痕父亲能避开大乾皇室的围剿,靠的是静夜庭提前探得围剿路线;后来夜无痕彻底执掌玉州,也是静夜庭策反了玉州守军里的三名大乾皇朝安插进玉州的将军。
可以说,北境的风往哪吹,夜无痕先知道;北境的路怎么走,静夜庭早标好。
此时的夜无痕展开桑皮纸,纸上写得明明白白:“苏夜自定朔城出发后,仅率三千玄武禁卫轻装北上,粮草只带三日之量,每日行军三十里,扎营时未布拒马,篝火彻夜不熄,似急于驰援阳武关,无暇防备。”
末尾还附了苏夜昨日的扎营地点,在阳武关东南五十里的落马坡,那地方三面是山,只有一条官道能过,若是设伏,正好能把人堵在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