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纸不沉江(2/2)
当应急排水系统轰鸣着开启,城市下水管道里的水流像是脱缰的野马一样奔涌,整个城市都陷入一种混乱而又急促的节奏时,谁会去注意那几个穿着白大褂、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学生?
雨声哗啦啦的,敲打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路灯下的水洼泛着昏黄的光,映照出雨幕中模糊的人影。
郑其安带着那三位实习生,穿着厚重的雨衣,手里提着冰冷的采样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了排污口。
那股子混合着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恶臭,简直能把人熏个跟头,再加上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腥气,那滋味儿,啧啧,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他们的动作迅速而专业,在暴雨的掩护下,将那些指甲盖大小的陶瓷胶囊,一枚枚精准地嵌入了护坡的混凝土模具中。
冰凉的泥浆,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重量,瞬间将那些“记忆的种子”吞噬。
这些胶囊啊,外表看起来跟普通的石子没两样,可里面承载的,却是无数人的声音,是那些被时间冲刷、被权力压制的真实。
它们将在那里,静静地躺上百年,甚至更久,等待着某一天,被某个偶然的发现者,重新唤醒。
你看,这不就是一种另类的“纸不沉江”吗?
这些记忆,就算被时间的大水冲刷,被腐蚀性的环境侵蚀,它们也硬是,沉不下去!
另一边,王雅婷,这位司法正义的代言人,却显得有些心烦意乱。
她收到上级通知,要求她对“守灯运动后续影响”撰写专项报告。
这报告,写起来可真是件麻烦事,你说气不气人?
她没有直接动笔,而是像个老侦探一样,调取了全市近一个月的公共座椅维修单据。
我跟你说,这女人,脑子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别人想着怎么写得滴水不漏,她却想着从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出蛛丝马迹。
那些单据堆积如山,泛着一股子陈旧的纸浆味儿。
她一页页地翻看,锐利的目光在那些“扶手损坏”“螺丝松动”的字样上快速划过。
很快,一个不寻常的共性引起了她的注意:图书馆、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多个公共场所,都出现了大量的“织物更换”记录。
织物更换?
公共座椅的织物?
这有点儿奇怪啊。
她那颗聪明绝顶的脑袋,瞬间就联想到了“守灯运动”时,阿娟她们发放的那些香囊。
那些香囊,不就是带着“灯”的图案,还有隐形墨水写的证词编号吗?
人们把它们带在身上,坐下的时候,是不是就可能蹭到公共座椅上?
顺藤摸瓜,王雅婷立刻追踪到了供应商台账,一家名为“经纬织造”的小厂,赫然在列。
再一查,法人代表,竟然是阿娟的表兄!
这下,线索就像是拧成了一股麻绳,死死地缠绕在了一起。
第二天,在她的报告初稿中,王雅婷不动声色地加入了一段看似无关的观察:“市民对公共设施的情感依附增强,建议增设‘可书写’互动区域。”你看,这就是她高明的地方,不直接点破,但又把事实巧妙地暗示了出去。
她还在附件中,附上了一组儿童座椅温感文字的照片。
照片上,在孩子们体温的浸润下,座椅上隐约浮现出几个字——“记住,别忘了。”那是一种无声的宣示,也是一种无法被抹去的记忆。
而七叔那边,他就像个老狐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他托人给周影送来了一只旧樟木箱。
这箱子啊,表面雕花斑驳,带着一股子樟木特有的陈旧气息,据说,这可是当年周晟鹏他妈出嫁时的嫁妆。
周影打开箱子,一股子年代感扑面而来,底层铺着一层泛黄的黄裱纸,上面用朱砂写着十二个名字。
这些名字,每一个都像是带着血迹,都是早年失踪的洪兴骨干。
周影的目光凝视着这些名字,就像是在跟那些逝去的人对话,心里头,说不出是沉重还是警醒。
他凝视片刻,然后,就像是早就料到了什么一样,他命人将箱子原样送回,并传话给七叔:“祖宗的东西,不怕旧,怕丢。”这话,说得意味深长,简直是在给那些蠢蠢欲动的人,设下一个完美的陷阱。
他知道,那些人,看到“旧”的东西,不会在意;但一听到“丢”,尤其是关于祖宗的“东西”,那可就坐不住了。
果不其然,当晚,祠堂就出事了。
夜色深沉,只有几盏昏黄的灯笼,在风中摇摇晃晃,像是垂暮老人的眼睛。
一个黑影鬼鬼祟祟地潜入祠堂,手里还拿着一桶汽油。
他那张扭曲的脸上写满了贪婪与恐惧,目标直指那只旧樟木箱。
他想焚毁它,想让那些“旧”的、阻碍他前程的东西,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灰烬里。
然而,就在他狞笑着,准备泼洒汽油的那一刻,祠堂四周的阴影里,突然跳出了几个面色黝黑、目光锐利的老人。
他们手里拿着木棍、扁担,甚至还有一把老旧的柴刀。
这群早已埋伏好的族中老人,瞬间就将那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当场抓获。
“说!谁指使的?!”老人们的吼声,带着一股子洪兴特有的狠劲儿,在寂静的祠堂里回荡。
被抓的家伙吓得面如土色,裤裆都湿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