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帮陈家(2/2)
刘璎说:“这稻米是台员出产的,是很好吃的粳米,是这两年才出产的新品种。”
“真是的,让贤婿你费心了。”
的确,有了这些货,陈世举的心就踏实了。他们再次回到书房叙话,刘璎拿出100两银票说:“我知道岳父大人眼下暂时的窘迫,这些钱不多,暂时渡过难关,以后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陈世举欣然接了,也没说什么。这与陈桂怡的50两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拿太多的银两反而令陈家窘迫。
陈桂怡与母亲说话没什么顾忌,什么话都可以问,都可以说。但是刘璎不同,他对老家南田的那场灾难避而不谈,只是问候陈世举身体状况,问要不要请郎中大夫调理下。然后就是关心内弟们上学,说这里有刘家自办的学堂,可以入学。
台员的学堂教育方式明显优于老式的私塾,特别是能学习算数格物等科学知识,这些都是很实用的学问,所以就有意的向大陆扩散,刘家在福州就开办了两家学堂,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刘家所在的沿海码头附近。
刘璎还试探着问一些生意经。陈家离开本乡本土的,并且不是短期旅行,而是要长期生活,那当然就要某生计,不能长期依靠施舍。所以对这个话题,陈世举也是认真的。
陈世举说:“置办土地良田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慢慢来,再说我也看了,这里的山地太多,而且地形更杂,难得有
好良田。看来还是经营铺子妥稳一些。”
中国是农业社会,有钱人第一个都是盯着土地,觉得土地才是根本,所以一说到置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土地。可是福建全省的特点就是山多,大多是石头山,并且地形险峻,良田非常少,正是这个特点所以福建历来都是穷地方,这在南方沿海地区是少有的。良田少自然价格就高,置办土地的确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有钱。
所以陈世举倾向于开一间商铺。一般士绅人家除了土地就是商铺,陈家原本在南田也有铺子,所以他经营起来并不陌生。
刘璎说:“我觉得您的主意不错,您可以找我家的管家帮忙,毕竟在此地您不是很熟。还有货源等杂务也可以帮得上。”
“怎么好意思这么麻烦你呀?不过我还是要谢谢!”
“哪里谈到谢呀?我做晚辈是应该的,您不必在意。”
刘家是做大买卖的,各种货物齐全,数量都很大,支持一个小商铺轻而易举。
不过刘璎也没有大包大揽,只是从旁协助的角色,这才能让陈家有自尊,不是受人施舍,寄人篱下。帮助人的分寸要掌握一个度,过犹不及。
陈家很快安稳下来,有刘家帮衬,很快恢复了以往优裕的士绅生活。由此也引来一些陈家的远近亲戚前来投靠,家族人口逐渐兴旺起来。
……
刘璎来看望陈世举的时候刚好他祖父在福州。刘基现在就是个大闲人,除了读书之外就是闲逛,当然福州是最好的去处。这里有自家的宅子,也有自己的买卖商铺,距离福州城也不远,弄一条小船或马车随时可以进城。
刘璎自然要去拜见祖父祖母的
,这就得以跟老太爷聊聊。刘璎刚刚看望过他岳父,并且南田老家发生的事刘基都知道,所以话题就离不开这次朝廷的强行派捐,刘基也关心地询问了遭难的陈家,并为之叹息。
刘璎说:“还是祖父大人您见识深远,早早的就洞察了朝廷的动向,让咱家躲过这一劫。”
刘基是聪明人,可是让人捧两句心里一样舒服。他说:“都是自家人,孙儿就不必捧着说好听的了。不过我要提醒你,大难之后必有大灾,为政者是应该想到的。”
以刘璎现在的身份就是“为政者”,所以刘基觉得有提醒的必要。
虽然刘璎不相信神鬼迷信天道报应这一套,但是这一场杀富必将对社会产生影响,并且社会的反应可能会很激烈。这里说的激烈不是造反,大明初建,政权还是稳定的,没人敢造反。这“激烈”说的是对百姓生活生产经济等一系列的影响会很大很严重。
刘璎说:“祖父,孙儿认为士绅乃民间之根本,江浙的士绅差不多都糟了难,那么农工商就都会伤筋动骨,并且这一两年间难于恢复元气,如此一来江浙一带的农工商各业局面堪忧。不过说惊动了鬼神就玄了,孙儿是不明白的,能那么灵吗?”
刘基说:“人间作孽上天必报应,自古以来无不如此。看历朝历代的灭亡不都是君王作孽,上天震怒嘛。不是大旱就是大涝,于是饥民遍野,烽烟四起,跟着就改朝换代了。新朝施仁政,感动上天,于是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刘基的理论也是一套一套的,古人信这个,刘璎当然不能驳斥,只能摆出一副受教的样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