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司马懿的谥号(2/2)
一,家族或有司上报朝廷。
二,结合族人、门生故吏、朝廷诸官等言词撰写行状。
所谓“行状”便是这个人一生功绩的总结。
三,太常卿议谥,即根据行状来初步拟定。
最终由尚书台审核后,奏请天子,天子再下诏赐谥。
夏侯献先是看了司马懿的行状:
“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也。后汉颍川太守司马儁之孙,洛阳令司马防之子,兖州刺史司马朗之弟。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建安中,初仕太祖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
建安末,屡随太祖出征,每有惑,多问对。
后迁太子中庶子,为高祖所重。
太祖崩,朝野危惧。懿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
高祖即魏王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及魏受汉禅,以懿为尚书。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督军官罢,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五年,高祖南巡,观兵吴疆。懿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懿固辞。
高祖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六年,高祖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懿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高祖自广陵还洛阳,诏懿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于是懿留镇许昌。
及高祖疾笃,懿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
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烈祖即位,改封舞阳侯。
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懿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
看到这里,夏侯献心生感慨。
他发现曹操只是将司马懿当作下一代辅佐曹丕的能臣来对待,而曹丕则是对司马懿真心托付!
后面的内容夏侯献就懒得看了,基本就是讨孟达,退孙权等一些系列军功。
而在明皇帝死后,因为自己的横空出世,凡是与自己有交集的事件,几乎都是草草几笔,或者有所失真。
比如这句:“时,帝督粮上陇,诸葛亮欲还保祁山,先遣魏延于上邽北还,懿令帝追击,并遣子昭从之。”
夏侯献心中一乐。
哈哈,这明明是当初他怕老贼坑他,所以才拉着司马昭当垫背的,然而这里写出来却好像是司马懿早就欣赏夏侯献的才华,专门把儿子托付给了他!
啧啧....
他又巧妙得发现,这句行状日后若是被收录进自己的传记中,会产生某种歧义。
出于史笔的严谨,这里不会写自己去陇右支援与诸葛亮退军有什么必然联系。
毕竟当时的事实是,诸葛亮军中之粮确实告急,魏蜀双方都在硬挺,而夏侯献督来的这批粮草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但偏偏就这么放在一起,却可以这么解读:因为夏侯献军队的到来,所以诸葛亮才被迫退回祁山堡。
阐述这行状的人无形中拍了皇帝一次马屁。
大致看完了行状,夏侯献直接翻到了最后。
尚书台给司马懿定的谥号是: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