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疏烟淡月(9)(1/2)
丞相兰一臣离京那日,把哭闹的小风托给王府。
“去吧,和王家的小郎君跑马、斗草、摔泥巴,把京城最金贵的衣裳都滚出洞来,才算没辜负童年。”
小风拽着他的袍角,眼里写满“带我同去”。
兰一臣蹲下身,指腹抹去孩子鼻尖的墨痕:“爹要去给奶奶磕头,带新妇去见她。你在,她反而认不出。”
小风愣了愣,虽然不太明白,但还是终于松手。
城门三里,风栖竹掀帘回望——那孩子被王府老管家抱在肩头,像一茎刚抽穗的芦苇,摇啊摇,把离愁摇成天上的白云。
马车出京,一路向南。
第六日,桑田换成稻浪,土路窄得只容一辙,空气里浮着沤肥的甜腥。
风栖竹悄悄掀帘,看见兰一臣挽了裤脚,赤足踩进旧年犁过的田沟。
“子澶哥哥,你脚下是泥,头上却是旒冕,如何同存?”
“在母亲面前,我只有头上有泥、心里没泥。”
风栖竹莞尔,拔下髻边银簪,也除了袜履。
“那便让泥也沾我一点,日后同你洗。”
村落如今改名叫“柳条湾”,名字像一声叹息。
傍晚,犬吠相闻,阡陌尽处一座矮坟,荆条为篱,艾草作墙。
坟头无碑,只插着一支断了一半的竹筷——当年兰一臣七岁,母亡,买不起碑,以筷代笔,写下“兰母”二字,雨水和岁月把字迹啃得只剩一横一竖。
兰一臣在坟前缓缓跪下去,像把半生的重量一次性交还大地。
风栖竹跟着跪下,却先伸手拂去坟头落叶。
“阿娘,”兰一臣开口,声音哑得像春夜第一声蛙,“我带媳妇来了。”
风栖竹叩首,额前沾了青苔。
“儿媳风氏,幸得佳婿,今日叩见母亲。”
兰一臣抬眼,看见坟头新长的车前草在风里颤,像母亲颤巍巍伸出的手。
“娘,您从前说‘一臣啊,若有一日你能堂堂正正带个姑娘来见我,便算成家’。今日我带她来了。”
他从怀里掏出一只小小红绸包——京城最便宜的喜糖,糖纸皱得像被揉碎的晚霞。
“我们成亲那日,没摆宴,没点龙凤烛,只在后院栽下一棵枇杷。枇杷四季不凋,像我对她的惦记,也像我对您的惦记。”
风栖竹接话,声音轻得像炊烟:“娘,他怕我吃苦,把俸禄都换成蜜饯、头油、新棉鞋,塞满一柜子。可我最想要的,只是他夜里少咳几声。今日来,是想告诉您——往后有我在,会让他暖、让他笑,让他不必在梦魂里叫‘娘’而哭醒。”
兰一臣泪落,砸在糖纸,溅出极轻的“嗒”。
风栖竹伸手,覆在他手背。
“娘放心,”他哽咽,却笑,“孩儿如今,很幸福。”
四野蛙声忽起,像替亡人应一句“好”。
祭毕,月升。
柳条湾的月亮不是京城的月亮,它低而小,像谁用指甲掐出的一弯银箔,挂在芦苇梢头,风一吹就晃。
家家户户开灶,第一把柴火多是晒干的豆梗,“噼啪”一炸,烟香混着豆腥,像极了人间最笨拙的欢迎词。
兰一臣与风栖竹沿田埂走,裤脚滴着水。
远处有妇人唤鸡,声音拖得老长——“咯——咯——”尾音向上,像给夜色系了个活结。
“闻到吗?”风栖竹吸鼻,“是猪油炒辣椒,呛得人想哭。”
兰一臣笑:“母亲生前最会熬辣油。一罐油,半罐辣,穷日子也被她炒得红彤彤的。”
他忽地停步,指一家矮墙:“看,那是我儿时的灶房。”
墙已半塌,灶口黑洞洞,像没了牙的老嘴。却仍有一缕烟,从残瓦缝里歪歪扭扭爬出,与别家的烟在空中牵手,一起奔向月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