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关于我魂穿汉末玩争霸这小事 > 第859章 还场西风(一)

第859章 还场西风(一)(2/2)

目录

至少季汉这边,诸葛亮心中,早已经察觉到了这点。

看着庞大的军队,从黄河下游渡河后,沿着古道向西北行进,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沉默不语。

背后的“汉”字大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老兵赵五拄着长矛,一瘸一拐地跟着队伍前行。

他年近五十,鬓角已经花白,脸上刻满了岁月和战火留下的痕迹。

从黄巾之乱后,他就混迹于行伍之中。

从陶谦担任徐州牧他就在军中效力,后来投降过曹操,最后,在刘备麾下安顿下来。

“赵老头,还能撑得住吗?”

“还吹牛自己是从前赵云将军的同族,只怕是早就出了五服的关系吧。”身旁一个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少年兵,一边关切询问,一边打趣。

赵五吐出一口带着沙尘的唾沫,嘿嘿一笑:“小子,老子打仗的时候,你爹都还穿开裆裤呢!这点路算个啥?”

“告诉你,打仗,多半的时间,都在不断地行军中度过,最后真正拿刀枪上阵,差不多几个时辰就决定了胜负。要有耐心啊。”

话虽说得漂亮,但他的腿脚,确实不太灵便了。

去年与楚军交战,是他这样的老油条,第一次受重伤。本应退伍回乡的他,听说丞相募兵,还是咬牙回到了军中。

“可咱们为什么要去救曹魏啊?不都说曹操当年还屠戮我们徐州吗?”

少年不解地问道:“曹魏不是我们的敌人呢吗?”

赵五叹了口气,目光望向远处那辆四轮车上的身影:“丞相说过,唇亡齿寒。楚国要是灭了曹魏,下一个,就轮到咱们季汉了。”

少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随即又兴奋地说:“不过我听说,楚王治下赋税轻,对百姓极好,大家的日子过得不错。要是楚国统一天下,我们不就能太平了?”

赵五沉默了。他何尝不渴望太平?

这几十年来,他见证了太多的死亡和离别。

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在了战场上,老婆也在逃难途中病逝。

如今他孑然一身,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安度晚年,不再颠沛流离。

楚国统一天下,或许真的能带来太平。

但一想到刘备和诸葛亮,赵五又觉得心头不是滋味。

先帝刘备,仁德爱民,丞相诸葛亮,执法公正,体恤百姓。

这样的明主,难道不该得到天下吗?

是的,对面那楚王士颂,似乎口碑也不差。但他想不通,为何这样的人物,不能同心协力,一起治理天下,非要分个输赢。

毕竟只是最底层的士兵,即便是年岁大一些,有了一些认识,但终究看不清本质。

刘备和诸葛亮,他们想要的,是护卫“汉”这个牌子。

但这个牌子的背后,不仅仅是皇帝姓刘这么简单,还有诸位在这个牌子后面,既站在百姓头上吸血,获得利益,还要骂老百姓是贱种的门阀世家。

曹魏那边好点,是想要给一些小门阀世家崛起的机会,把汉朝背后的门阀世家换上一批。

而士颂这里,则是要颠覆这些固化的阶层,给底层百姓上升通道。

不论这个上升通道能开多少年,他全力建起一个制度,杀光一大批门阀世家。在新的门阀形成前的这四十五年,百姓的日子会好上许多。

再留下针对门阀世家的清理计划,或许他建立起来的这制度,又能维持更长一段时间。

“别瞎想了。”

赵五最终拍了拍少年的肩膀。““咱们当兵的,只管听从号令。丞相让咱们救魏,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少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再多问。

就在这时,中军传来号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扎营。

赵五和身边的少年郎,如释重负地放下行囊,开始和同伴们一起搭建营帐。

夜幕降临,中军大帐中灯火通明。

诸葛亮与一众谋士将领,正在商议军事。

邓艾指着地图,向诸葛亮和众人进行讲解说明:“丞相,我军距邺城尚有五日路程。据探马回报,楚军三十万大军,不日即将汇合,定然能将邺城围得水泄不通。”

“西楚那边,也应该已经得到了我军动向,如今并未猛烈攻城,而是在邺城外修筑营地。楚国这边,各部人马汇集后,应该也需要时间整合。”

是啊,楚军这边,士颂麾下的主力大军,并州那边赶来的部队,海军登陆后,一路从渤海郡穿插过来的部队,虽然集中了起来,但还真是需要时间,恢复调整。

只是想到西楚那三十万大军,不论战兵辅兵,个个器械精良,帐内的气氛,就变得凝重起来。

刘晔抚须沉吟:“丞相,楚军势大,若正面交锋,我军胜算渺茫。”

“不如采取游击战术,袭扰其粮道,迫使士颂分兵,我们在外围消灭楚军护粮的部队,或许能为邺城缓解一二压力。”

阚泽却表示反对:“子扬之策虽稳,但恐怕难以有效。”

“我军既然北上来援,就不能让曹魏孤军奋战。否则,届时邺城失守,我军反而危险。”

“依某之见,不如先遣使往幽州,说动司马懿南下。先补上我们和楚军间的兵力差。”

陈震却笑道:“德润此计虽妙,但却不熟悉司马懿其人。这人明明是曹魏之臣,如今假称晋王,割据幽州和辽东,显然是在给自己铺路。”

“若是他真的率军南下了,指不定站在那边呢?”

“若非他上了士颂的必杀名单,这老小子只怕早就投降了西楚。”

季汉这边,最后能带在身边参谋的谋士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诸葛亮静坐主位,羽扇轻摇,目光深邃地注视着地图,仿佛在权衡每一个方案的利弊。

身边,诸葛瑾和诸葛恪这对父子,老老实实地垂手恭立,不发一言,没有参与到争论之中,让诸葛亮心中略微宽慰。

“听闻鲁子敬生前,有意重点培养恪儿,可惜孙权自己作死,让恪儿没有成长的机会。”

前番东吴灭亡前,孙权果然是派出诸葛瑾,暗中去找过刘备求和,争取一丝希望。

结果秣陵城破,孙权投降,刘备这边都没有给出回应。

倒是看在诸葛亮的面上,接纳了诸葛瑾。

后面和西楚的拉扯谈判中,也把诸葛瑾的家人接过去了。

之后,诸葛瑾父子,便在徐州低调做人。

直到,刘备去世,季汉人才凋零,诸葛亮才把自家兄长和侄儿提拔起来做事。

而诸葛恪的表现,也的确让诸葛亮眼前一亮,觉得内政有诸葛恪,统帅军队有邓艾,冲锋陷阵有关兴张苞。

若是给季汉发展的时间,或许依旧还有复兴大汉的可能。

只是刘备对于诸葛恪的评价,让诸葛亮颇为犹豫。

“诸葛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备的话,在诸葛亮脑海中闪过。

“可陛下,如今这局势,我不用恪儿,又能有什么选择呢?”

其实,不论军营内的谋士们如何争论,诸葛亮心中,早已有了大体的规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