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南洋行……5(2/2)
地方官员的考核中,“户口滋殖”成为一项重要指标……
在户部下设立“慈幼局”,资助贫苦家庭养育子女……
朱翊钧的目标明确而长远,只有在故土生养出足够数量的人口,才能为海外领土的持续开拓提供永不枯竭的移民来源,才能确保海外领地与中华母体之间血脉相连、文化同源,维系一个跨越海洋的庞大文化共同体。
在朱翊钧这里,大明朝的疆域并不是很重要。
因为疆域。
是顶不住时间的迁移。
但文化却能够经受考验。
只要在自己有生之年,为文化共同体创造坚固的地基。
那么,才极有可能形成,未来整个世界,最庞大的民族共同体,即便,有一天,他们不属于一个国度,可他们的心,却会在一起。
为此,他更进一步,在数场的御前会议上,提出了自己新得想法。
将维系宗族血缘的宗族文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
说白了,就是把祭祀在提高一个台阶。
对此,内阁重臣都是很认同的,再怎么说,这也算是儒家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那种深植于华夏文明骨髓的“叶落归根”、“尊祖敬宗”的观念,是防止海外移民数代之后“忘本”的最坚固防线。
朝廷明令鼓励甚至资助向外迁徙的家族,在定居地建立 “分祠”、“支祠” ,供奉共同的祖先。
而对于续修族谱,更是给予了极高的道德肯定和政策支持。
“慎终追远,谱牒昭穆”视为一个人、一个家族是否遵循孝道、恪守人伦的重要标准。
一时间,“乱认祖宗”或许尚可原谅,但“数典忘祖”、不续族谱,则会受到乡议、族规乃至官方舆论的一致批判。
这种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如同一张无形而坚韧的大网,将散布于四海、远隔重洋的帝国子民,在精神上与福建的土楼、广东的围屋、中原的祠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蓝图。
朱翊钧试图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疆域辽阔的陆地帝国,更是一个以中华文明为核心、通过海洋纽带连接、依靠宗族文化凝聚的全球性网络。
也就是在万历二十五年,大明朝正沿着开拓与固本的双轨,轰鸣着驶向一个未知而充满可能的未来。
南洋的康王府,倭国未来的十二藩国,都将是这张巨网上的重要节点。
而这一切的根基,则在于那遍布帝国城乡、正在努力“生养休息”的亿兆黎民,以及那在祠堂香火中绵延不绝的的文化血脉……
也就是在朱翊钧大搞内政时,康王朱常洛的船队终于到了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