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兴修水利(1/2)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间的真实舆情,嬴骜对嬴政的奏折里面说道,为了及时知道百姓对科举的看法,不动用黑冰台的情况下,可以另外暗中设立几处“闻风馆”,专门收集各地对科举制的看法和反馈。
只要发现有豪强干预选拔、考官徇私舞弊的行为,立刻上报咸阳。
还可以挑选刑徒中,已经口齿伶俐、识字明理,改过自新的人,装扮成游学之士,潜入乡野间传播新政的要义,让百姓知晓朝廷求贤若渴的诚意,让天下人知晓寒门亦有晋升之路。
他知道,只有让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才能打破世家大族对“贤能”话语权的垄断。
正如,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咸阳宫外,积雪融化,春水渐涨,新柳抽出嫩芽,柳絮轻拂宫墙,带来一丝春意。嬴骜站在廊下,望着宫门前来往的宫人,回想到之前收到的关于科考的奏报,脸上的忧虑稍减。两年了,事情总算有了回报。
这两年来,他不仅将自己新录的《策问辑要》匿名刊行天下,鼓励民间私塾学习。他还请自家亲爹要求试点县每季度上报吏治得失,表现优异者提升,庸碌无能者罢免,让新政的效果切实体现在实际成绩上。
民间舆论逐渐转变,豪族闭门议事,声势不再如前。嬴骜深知,若制度能自行运行,变革便不可逆转。
嬴政对此欣慰不已,亲自书写“才者居之”四个大字,悬挂于政事堂,昭示天下任贤不任亲。
春雷隐隐,冻土开裂,万象更新。
还记得当时有彗星出现在天汉,术士妄言“客星犯帝座”,嬴政冷笑一声,他哪里不知道这是世家大族针对他儿子的一步棋。
于是嬴政也不惯着这群世家大族的人,直接召太史令当庭辩论,命博士引用《春秋》中关于星变之言驳斥预言,阐明“天象无常,唯人事可凭”的道理。
于是取消了禳星之祭,专门让博士讲习天文历算,教化百姓破除迷信。他还派使者巡视各郡,记录彗星的轨迹和时间,汇编成《天文实录》颁布天下,让百姓知晓灾异与政乱无关。
随后,嬴骜趁机跟他爹写了一个奏折,内容大概是:治国在于安民,不在祭祀;贤才在于实务,不在卜筮。从此,从商朝开始的兴盛,到周朝达到巅峰的预言之风,总算逐渐衰落,实学之风兴盛。
彗星向西离去,民心逐渐安定。
春耕时节,嬴政派遣十位使者出关,持节巡视,专门检查河渠兴修、仓廪充实情况。
每到一处,必定召来县吏询问民情,核实账籍,检验工程进度。对懒散无为者立刻罢免,对勤勉能干者越级提拔。百姓奔走相告,称“秦王耳目通于野”。。。。。。
秦朝的第一次秋闱放榜,就只选择了30人的新科试吏,让他们戴着星章赴任栎阳,雍城两地。因为嬴骜也要试试,看效果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