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后记6:唐家农场(2/2)
“我知道了。”唐虢强道,“那么,我现在该做什么?”
李敏嘴角勾勒弧度,缓缓退至最后:“稍等片刻机器架起来,您就该进入状态了。”
???
唐虢强大受震撼,环顾四周,助理已经被隔绝,连摄制组都避开,只用器材对着他,好像远古时期狩猎的人正拿着长矛捕获野猪,既怕野猪跑,又怕野猪撞上来。
“唐老师,您的生产经费完全来自预支,必须在两季内完成盈亏相抵。现在,请开始您的冒险吧!”
导演的话外音传来,更让唐虢强哭笑不得,还好他看过台本,加上生活的智慧,当即决定寻人帮助。
“老乡,请问村部怎么走?”
唐虢强拉住一个小老头就问。
“你是演电视的?”
“我是,老哥哥认识我?”
“看过电影哩,你演的教员,我带你去大队部。”
到村部就松快了,村主任和支书都是识过字的,说话口音没那么重,而节目组早有安排,当唐虢强说出租用田地和住处时,村主任很快给反馈。
“住的地方简单,队部有空房子能住,嫌走路远也能租在田地旁边,就有个问题,你搞家庭农场要租多少地,种什么作物,啥时候种,啥时候收,最后能不能收回本钱,心里有没有谱?”
“正要说这事,咱村里有没有懂种地的老把式,我想请过来做个顾问,帮我招呼耕种的事,我给他报酬。”
“那可多了,稍微上点年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唐虢强连忙道:“要年轻人,普通话讲得好,对村里也熟悉。”
“有是有,那工钱就高了,年轻有本事的都在青云农业有班,帮你干活得误事。”
“应该的。”
村里介绍的技术员叫谷新奇,二十五岁,青云农业技术员,上来就说不能耽误本职工作,只能做业余顾问,所以农场的主要耕种安排,还得场主自己来。
唐虢强渐渐摸出门道,大概齐知道这是节目组的安排,不允许求助的人员承包属于他的工作而喧宾夺主。
“没问题,咱们进屋商量。”
谷新奇进入角色很快,坐下就痛陈利害。
“东家要租地做农场,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水电、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灌溉养护收割运输,以及您个人在这阶段居住生活的费用。您打算种几年,种什么,租多少地,用什么样的耕种方式?”
“两年,第一年主要靠人工,采用之前的老方式,第二年主要用机械,你帮我算算需要多少亩地?”
“首先得确定种什么,不同作物收益率不同,耗费成本不一样,种植安排也迥异……”
唐虢强虽然不清楚稼穑之事,但却不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在剧组打拼这么多年,还是有些触类旁通的本领,何况他做过导演,知道些制片相关的知识。
在他看来,所谓经营农场,其实跟拍摄一部电视剧没什么区别,需要确定片子种类、拍摄周期、耗费人工等等一系列东西去控制成本,任何人和机器的空耗都是巨大的浪费损失。
“就种常见的水稻,以水田租用为主,人工按照长短活划分长短周期,尽量跟人家真农场运营相近。”
有谷新奇相助,唐虢强很快确定大致计划,非常稳健平和,一点不冒险。
大家都种田黄稻,那么我也种,起码从种子到售卖的全套过程不需要额外操心,有惯例可循,数量就租三百亩,集中一个组内,避免周转浪费人力。
唐虢强也不害羞,就在谷新奇家蹭饭,还约定给伙食费,只要来丰谷村就到这吃。
随着录制进行,他越发觉得节目有意思,许多东西早就安排好,譬如搭建好摄制仪器的民居,偏偏不直接给他,非得他去探索,然后通过中间人拿下,感觉像是真的在尝试经营农场。
包括那些疑似打过招呼的农户,按道理应该会痛快把田地租给他,偏不,变着法子给他发任务,唱歌诗朗诵讲故事使出浑身解数。
好容易凑够连成一块的三百亩,结果这些人摇身一变就成谷新奇口中最适合招聘的员工。
“这些叔叔伯伯几辈子住在这里,有什么事吆喝一嗓子就能招呼,也都是种地老把式,庄稼上的事不用您过分操心,最关键东家租用他们的地还发工资,对田对庄稼必然上心,一举多得。”
唐虢强考虑到节目属性是农场经营,并不强制要求自己下地干活以及长年待在村里,等外出拍摄时,的确要求负责任的技术顾问和生产管理,就地取材不仅方便,还能缩减成本。
毕竟节目组选在这里拍摄,不说统统安排好,起码村里人知道会上电视,将来有益于村子发展,不会傻乎乎使坏。
就这么着,唐家农场磕磕绊绊成立,唐虢强见猎心喜,还自己动手做个木招牌,用毛笔书写大字,落上时间日期。
施底肥驾牛犁地转耙子耘平,跟着晒种杀菌、盐水选种、浸泡醒种、两段育秧,然后挑着秧把子一株株手插……
唐虢强须得承认自己长了见识,而且是大长见识,虽然他拍过很多题材有见过类似道具,可这样系统完整的经历流程,对于城里长大的孩娃来说,真真切切头一回。
特别是召集乡亲一起动工,那种一呼百应共携手、团结一致齐奋斗的氛围,着实让人感动和振奋,带着草帽、搭着毛巾的人儿沿着梯田一层层排布,简直如诗如画。
那一刻,唐虢强完全领悟青云想拍摄录制这样一个节目的动机,不光是为了宣传青云农业,宣传陈清田集,更是为了记录某种情感和光荣。
他作为农场东家,没少跟着下地,体现每个流程的辛苦。
唐虢强很清楚,帝王将相演了一个还有另一个,大江南北的剧组去了一个还有新一个,可这样的机会如天上流星,下一次未必再有,必须得珍惜。
“罗总要来帮您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