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在俄国做寡头 > 第977章 “马尔斯一号”火星探测器

第977章 “马尔斯一号”火星探测器(1/2)

目录

当高度降至1.5公里、速度降至80米/秒时,隔热罩分离,天空起重机系统启动。四台反推火箭点火,进一步减速并悬停于距地表20米处。随后,探测车通过尼龙缆绳缓慢下放,直至机械触地传感器确认接触火星表面。

缆绳随即切断,天空起重机飞离并受控坠毁于安全区域,避免对探测车造成威胁。整个降落过程全程自主完成,地面控制中心仅作为数据接收方,体现了“马尔斯一号”高度智能化的决策能力。

“马尔斯一号”不仅是科学探测平台,更是俄国高端制造业自主化能力的集中展示。其整体设计实现了高达85%的本国生产率,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在深空探测核心部件上的技术垄断。

在计算中枢方面,探测器搭载了四台由俄国太平洋电子公司特制的抗辐射容错计算机。该系列电脑专为极端空间环境设计,可在-65℃至75℃的宽温范围内稳定运行。

并能承受累计达1300戈瑞(Gy)的电离辐射剂量——这一数值远超一般商用电子设备的耐受极限,确保了在长达两个地球年的任务周期中系统不因单粒子翻转或总剂量效应而失效。

运算核心采用北极熊半导体公司研发的A5R处理芯片,主频1.2GHz,提供480 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的计算性能。配合512MB抗辐射DRAM和4GB加固型闪存。

构成了足以支撑复杂图像处理、路径规划与科学数据分析的硬件基础。值得注意的是,A5R芯片采用俄自研的35n工艺节点,虽不及国际顶尖水平,但在可靠性与抗辐射优化上表现卓越,是“实用主义航天工程”的典范。

软件层面,“马尔斯一号”运行由卡巴斯基实验室开发的“火星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实时操作系统内核,集成了自主导航、故障诊断、能源管理与科学任务调度模块。

其最大亮点在于具备深度学习驱动的地形识别算法,可依据桅杆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自动规划最优行进路线,并规避潜在障碍,极大提升了巡视效率。

“马尔斯一号”的核心科学目标明确而深远:探测水冰分布、寻找微生物存在的证据、开展高精度矿物质分析。其所选着陆点——科罗廖夫陨击坑,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场所。

科罗廖夫位于火星北极高原边缘,直径约82公里,坑底常年覆盖着厚达1.8公里的水冰层,被一层薄霜永久封存。这种“冷阱”结构使其成为太阳系中最稳定的地表水体之一。科学家推测,冰层与下方玄武岩地壳的交界带可能存在液态卤水,为嗜极微生物提供潜在生存环境。

为验证这一假说,“马尔斯一号”配备了全套原位分析仪器:

桅杆相机由乌拉尔光学仪器制造厂研制,具备多光谱成像能力,可识别含水矿物如粘土、硫酸盐的分布特征;火星手持透镜成像仪安装于机械臂末端,可对岩石进行微米级高清拍摄,观察微观结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