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古代成农夫小鲜肉特种兵想哭 > 第1270章 加进来的小子

第1270章 加进来的小子(1/2)

目录

齐柏五人换上新衣站在院中时,连见惯了好料子的绣坊姑娘们都看直了眼。

她们有的扒着门框,有的踮脚趴在窗沿,手里的针线忘了动,嘴里的笑也藏不住。

看着院中英姿飒爽的少年郎们,脸颊悄悄红了,有那胆大些的,还敢偷偷抛个眼风,惹得同伴们一阵低笑。

“嘿,瞧这精气神儿!”

杜老三在一旁拍着大腿,“比府城里那些只会摇扇子的公子哥强多了!”

齐樟有些不好意思地拽了拽衣襟,却被齐柏按住:“爹说了,这衣裳穿在身上,代表的是小青山形象,可得站直了。”

杜尚清看着眼前这一幕,嘴角也带了笑意。

他要的就是这份朝气——既要有压得住场面的派头,也要有经得起风浪的筋骨。

这些年轻人,将来便是小青山的梁柱。

“都检查好随身的东西。”他扬声道,“半个时辰后,码头集合。”

五兄弟齐声应下,转身时,衣摆扫过青石板,带起一阵风。

绣坊的姑娘们望着他们的背影,叽叽喳喳的议论声里,满是藏不住的骄傲与期待。

这趟京城之行,不仅要让世人见识小青山的货物,更要让他们看看,小青山养出来的人,是什么模样。

杜尚清望着满船的货物,从家常的兔干、粉条,到精致的绣品、成衣,再到压箱底的“烧春”白酒,像看着一盘精心布下的棋。

白酒作为蒸馏酒其起源暂无定论,主流观点认为成熟于元代,也有汉代、唐代等起源说法 。

至于古代白酒并不容易获得,具体原因如下:

1. 起源说法 :元代有《本草纲目》明确记载烧酒“自元时始创”,且甑桶蒸馏技术成熟;

唐代有白居易等诗人提及“烧酒”,还出土了适配高度酒的小酒杯,固态蒸馏酒技术开始普及;

汉代有青铜蒸馏器出土,部分考古研究认为可用于蒸馏制酒,被视作液态蒸馏酒起源的依据。

2. 获取难度 :一方面,白酒酿造耗粮量大,通常需2 - 5斤粮食才能酿1斤酒,古代粮食常供不足,遇灾年朝廷还会颁布禁酒令不允许民间酿酒;

另一方面,古代蒸馏技术前期不成熟,设备复杂且成本高,多掌握在少数作坊或特定群体手中,宋元后虽有发展,但生产规模有限。

此外,白酒多作为上流社会饮品或征税重点对象,价格不低,普通百姓难以频繁获取,日常多以低度米酒、黄酒为主。

杜尚清为了研发新品,打开市场,也是把牙咬了又咬,裤腰带紧了又紧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古人对酒水的喜爱,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自己这款美酒拿来当拜见天子的敲门砖再好不过。

暮色刚漫过院墙,吴离便揣着两包新炒的蚕豆,佝偻着腰跨进了杜家院门,脸上堆着笑,眼角的皱纹都挤成了团。

“杜老弟,忙呢?”

他把蚕豆往石桌上一搁,搓着手嘿嘿笑,“听闻你家这趟进京,阵仗不小啊。”

杜尚清正低头擦拭钨钢尺,闻言抬眼:“吴老哥有话不妨直说。”

吴离干咳两声,往左右看了看,才凑近了些:“这不,听说你家那几个小子,还有杜芬妹子,连萫儿、芸儿都要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