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少女前线:141指挥官 > 第1320章 信任的夯土

第1320章 信任的夯土(1/2)

目录

但这种信任,从来就不是凭空长出来的。

它得用火来烧,用血来淬。

是后方那个人,在无数道催促出击的、雪片般的加密通讯中,在所有人都认为前线即将崩溃的巨大压力下,选择了沉默,将所有足以扰乱军心的杂音,尽数掐死在自己的指挥席前。

是前线那个人,在断粮三天、啃食着合成营养膏的最后一丝残渣时,依旧没有向后方发出一句质问,只是默默地加固着阵地,仿佛他的背后,是一个永远值得信赖的、坚不可摧的后盾。

但这些,都还只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是当那些如同病毒般阴险的流言开始蔓延——“他要叛变了”“你即将被撤换”——这些足以瞬间瓦解任何正常指挥链的毒药,被精准地注入系统时。

是后方那个人,在收到匿名数据包的瞬间,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彻底删除,甚至不屑于去验证其真伪,对外只宣告一件事:我信他。

是前线那个人,在得知自己可能被抛弃的传闻后,依旧像什么都未曾发生一样,按部就班地调整着防线,仿佛他的忠诚,与任何奖赏或安危都毫无关系。

这又是什么?

这才是战场上最坚固的那层铠甲。

它抵挡的从来都不是炮弹,而是猜疑,是恐惧,是那些能把一支最精锐的部队从内部彻底烂穿的、无声的耳语。

走到最后才明白,那句古话里藏着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关于权力制衡的阴谋诡计。

那是一条用血写成的,关于“如何活下去”的、最残酷的生存法则。

后方那个人,不想让前线那个人,死在一次因为分心而导致的、愚蠢的误判上。

而前线那个人,也不想让自己所效忠的整个体系,因为它内部那无休止的、关于猜忌的内耗,而轰然崩塌。

战场上从来就不只有“拥兵自重”和“卸磨杀驴”这两种可悲的结局。只要后方那个人,能替前线挡住所有来自背后的暗箭;只要前线那个人,能替后方守住那道随时可能被撕开的防线。

这种近乎奢侈的默契,本身就是一条活路。

后方守住了大局,前线守住了阵地。那么,连战壕里那些最卑微的、没能说出口的希望,或许都能跟着一起,熬到第二天的太阳升起。

所以,当后方那个人,最终交出那枚象征着绝对指挥权的终端时,他指尖所感受到的,从来就不是权力的炙热。

那是一种更沉重的、关于“我们必须一起活下去”的、冰冷的温度。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那句话的真正含义,从来就不是谁有权力去违抗谁。

而是让两颗早已被战火烧灼得千疮百孔的心,能够放下一切多余的杂念,将仅存的全部力量,都投注在同一件事上——

在这片早已被死亡所定义的废土上,挣扎着,活下去。

然而,反过来,将他彻底关进一个信息的牢笼里……那无异于是在自己脚下埋设一颗读秒的地雷。

当一个像叶菲姆这样敏锐的心智,被强行剥夺了赖以判断的完整数据流,只能独自在黑暗中,用一个又一个无法被证伪的猜疑,去填充那些被刻意留白的部分时……那并非保护。

那是在亲手点燃一场从内部开始的、自我吞噬的烈焰。

它是一种比任何来自敌方的炮火都更难根除的癌变,会无声无息地,从那根维系着彼此的、最脆弱的信任神经开始,一路烂穿整个指挥体系的骨架。

一旦信任这块基石被抽走,当一个在前线的人,开始系统性地怀疑他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每一道闪烁的加密指令,每一份滚烫的实时战报,是否都经过了更高权限的那双手的蓄意修改时……

他心智深处滋生出的,便再也不是可以通过数据校对来修正的、短暂的困惑。

那是一种从内部开始腐烂的、无药可救的剧毒。

一种根植于核心逻辑、无法被任何后续胜利所冲刷干净的、永恒的怀疑。

那并非陈树生想要看到的局面。

把一个原本绝对可靠的零件,仅仅因为信息上的傲慢,就硬生生逼成了一把随时会从背后捅向自己的刀子——这种愚蠢,无异于为了扑灭地平线上的一点火星,却在自己的指挥舱里,点燃了一场足以烧毁一切的、无法被扑灭的大火。

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排除干扰,而不是亲手制造敌人。

把叶菲姆关进信息黑匣子?让他用猜疑和战场上捡来的只言片语,去自己脑补出一整台可怖的剧目?

那不叫指挥,那叫系统自毁。是从内部开始,一寸寸地啃噬自己,比任何来自外部的炮火都更加无声,也更加致命。

当命令不再是命令,而是一道需要反复揣摩、破译的密文时,一切就已经完了。

整个指挥体系的根基等于已经烂透。每一秒宝贵的算力,都会被空耗在解读“上头到底想干什么”这种毫无意义的内耗上。

而战场上,一个最微不足道的迟疑,换来的可能就是一排冰冷的阵亡名单。

陈树生绝不走这条路。

他的职责是查杀病毒,不是自己往系统核心里种下一个逻辑炸弹,然后等着它自我复制,直到整个世界只剩下一片死寂的蓝屏。

所以,这成了一门艺术,一门在钢丝上跳舞的艺术。

这是一条必须走上去的钢丝。

钢丝的一头,系着叶菲姆那份不容干扰的、纯粹的专注力;而另一头,维系着他作为一个关键“棋子”的,绝对的信任。

既要他心无旁骛,又要他心甘情愿。这本身就是个悖论,一个只有陈树生自己才能解开的悖论。

摊牌的那一刻是注定的。

它就像一条早已被写入底层代码的指令,无论过程如何曲折,最终都会抵达。

那一天会引发的一切,每一个最细微的连锁反应,每一个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他都已经在自己的脑海里预演过无数遍了。

他推敲过,拆解过,复盘过,直到那个未来的场景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率,而是像一段已经发生过的记忆,坚硬而冰冷。

所以,他根本用不着闭上眼睛。

那幅画面,清晰得近乎实体,就那么烙在他的意识里,挥之不去。

叶菲姆。

独自一人。

面对那份他亲手按下、延迟发送的报告。

他几乎能“看见”屏幕的光如何一帧一帧地映亮叶菲姆的脸,从惊讶,到困惑,再到最终的、缓慢的理解。

他甚至能“听见”,在那些冰冷的字句落下时,有什么东西在叶菲姆的世界里……轰然倒塌的声音。

他早已看过结局了。

在自己心智的无声剧场里,这场戏已经上演了千百遍,每一个细节都精确到令人不寒而栗。

他知道,当叶菲姆看到那份报告时,第一个变化的,会是他的眼神。

那双眼睛里,所有属于同僚、属于战友的温度,会在一瞬间被抽干。

它们会迅速地、不可逆转地凝结成某种极地冰川才有的物质——坚硬,剔透,带着能将一切言语都冻结在半空中的、绝对的寒意。

然后,是他眉宇间拧起的那个结。那不是寻常的困惑,而是一个死结。

由震惊、被践踏的原则,以及某种信仰崩塌后的巨大失序感,共同绞合而成。

一个再多的解释和道歉,也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

到最后,当他终于打算开口……

陈树生甚至能“听见”他喉结滚动的艰难声响,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从冰封的声带深处,被生生挤压出来的、带着冰碴的碎片。

那一刻,恐怕就连指挥舱里永不停歇的、微弱的设备嗡鸣,都会因为那份沉默的重量而出现一丝不协调的颤抖。

那不是仪器能捕捉到的紊乱。

那是信任在无声中断裂,所发出的、仅他一人能听见的悲鸣。

他能“看见”的,远不止这些。

那双眼睛里的温度,会瞬间被抽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